引言
欢迎来到我的博客!我是 qmwneb946,一个热爱技术与数学的博主。今天,我们要踏上一段美妙而深邃的数学旅程,去探索一个在现代数论、密码学乃至物理学中都扮演着核心角色的主题——椭圆曲线的算术性质 。
你可能认为“椭圆曲线”听起来像是一个椭圆,但它并非如此简单。它实际上是一类在代数几何中被广泛研究的平滑平面曲线。而其“算术性质”指的是我们如何在这些曲线上进行加法、乘法等运算,以及这些运算所揭示的深刻数学结构。正是这些非凡的算术性质,让椭圆曲线从一个纯粹的数学概念,演变成了解决费马大定理、构建安全密码系统以及指引数论前沿研究的强大工具。
我们将从零开始,理解椭圆曲线的几何定义,逐步深入到其群结构,探索有理点群的奥秘,触及同源性与复数乘法的深远意义,并最终窥见其在数论和密码学中的璀璨应用。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揭开椭圆曲线的神秘面纱!
什么是椭圆曲线?
在深入探讨其算术性质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椭圆曲线。
定义与表示
在最常见的形式中,椭圆曲线是由以下Weierstrass方程 定义的平面代数曲线:
y 2 = x 3 + A x + B y^2 = x^3 + Ax + B
y 2 = x 3 + A x + B
其中 A A A 和 B B B 是系数,它们通常是有理数(或更一般地,某个域 K K K 中的元素)。这个方程定义了一个在射影平面上的非奇异(即光滑的,没有尖点或自交点)曲线。
为了确保曲线是光滑的,我们需要满足一个条件:方程右侧多项式 f ( x ) = x 3 + A x + B f(x) = x^3 + Ax + B f ( x ) = x 3 + A x + B 没有重根。这可以通过判别式来判断。对于多项式 x 3 + A x + B x^3 + Ax + B x 3 + A x + B ,其判别式 Δ \Delta Δ 定义为:
Δ = − 16 ( 4 A 3 + 27 B 2 ) \Delta = -16(4A^3 + 27B^2)
Δ = − 16 ( 4 A 3 + 27 B 2 )
如果 Δ ≠ 0 \Delta \neq 0 Δ = 0 ,则曲线是光滑的,并且我们称其为一条椭圆曲线。如果 Δ = 0 \Delta = 0 Δ = 0 ,则曲线存在奇点(尖点或自交点),它就不是一条椭圆曲线。
例子:
考虑曲线 y 2 = x 3 − 2 x + 1 y^2 = x^3 - 2x + 1 y 2 = x 3 − 2 x + 1 。
这里 A = − 2 A = -2 A = − 2 , B = 1 B = 1 B = 1 。
判别式 Δ = − 16 ( 4 ( − 2 ) 3 + 27 ( 1 ) 2 ) = − 16 ( 4 ( − 8 ) + 27 ) = − 16 ( − 32 + 27 ) = − 16 ( − 5 ) = 80 \Delta = -16(4(-2)^3 + 27(1)^2) = -16(4(-8) + 27) = -16(-32 + 27) = -16(-5) = 80 Δ = − 16 ( 4 ( − 2 ) 3 + 27 ( 1 ) 2 ) = − 16 ( 4 ( − 8 ) + 27 ) = − 16 ( − 32 + 27 ) = − 16 ( − 5 ) = 80 。
由于 Δ = 80 ≠ 0 \Delta = 80 \neq 0 Δ = 80 = 0 ,这条曲线是一条椭圆曲线。
几何解释
在实数域 R \mathbb{R} R 上,我们可以将椭圆曲线可视化。它的图形通常看起来像一个“甜甜圈”的侧面,或者更准确地说,像一个带有一个或两个连通分量的曲线。与椭圆(如 x 2 / a 2 + y 2 / b 2 = 1 x^2/a^2 + y^2/b^2 = 1 x 2 / a 2 + y 2 / b 2 = 1 )不同,椭圆曲线通常不形成一个封闭的形状。
值得注意的是,Weierstrass方程是椭圆曲线的一种标准形式。在某些情况下,为了包含更多的复杂性(例如特征为 2 或 3 的域),会使用更一般的形式,如:
y 2 + a 1 x y + a 3 y = x 3 + a 2 x 2 + a 4 x + a 6 y^2 + a_1xy + a_3y = x^3 + a_2x^2 + a_4x + a_6
y 2 + a 1 x y + a 3 y = x 3 + a 2 x 2 + a 4 x + a 6
通过适当的变量替换,任何在特征不为 2 或 3 的域上的椭圆曲线都可以转换为简化版的Weierstrass方程。
椭圆曲线上的群结构
这是椭圆曲线最迷人也是最重要的性质之一。我们可以在椭圆曲线上的点之间定义一个“加法”运算,使得这些点连同一个特殊的“无穷远点”形成一个阿贝尔群。
无穷远点 O O O
为了使群结构完整,我们需要引入一个特殊的点,称为无穷远点 ,通常记作 O O O 或 ∞ \infty ∞ 。在射影几何中,可以把无穷远点想象成所有垂直线的交点,或者说是所有平行线的交点。对于椭圆曲线,无穷远点是其加法群的单位元(identity element)。
几何加法法则(弦切法)
椭圆曲线上的点加法遵循一种非常直观的几何法则,被称为弦切法(Chord-and-Tangent Method) :
两点相加 (P + Q = R P+Q=R P + Q = R , 其中 P ≠ Q P \neq Q P = Q ):
给定椭圆曲线上两个不同的点 P P P 和 Q Q Q 。
画一条直线 L L L 穿过 P P P 和 Q Q Q 。
这条直线 L L L 会与椭圆曲线在第三个点 R ′ R' R ′ 处相交(根据Bezout定理,一条直线与三次曲线通常有三个交点,计算重数)。
点 R R R 是 R ′ R' R ′ 关于 x x x 轴的反射点。即,如果 R ′ = ( x ′ , y ′ ) R' = (x', y') R ′ = ( x ′ , y ′ ) ,那么 R = ( x ′ , − y ′ ) R = (x', -y') R = ( x ′ , − y ′ ) 。
点自身相加 (P + P = 2 P P+P=2P P + P = 2 P ):
给定椭圆曲线上一个点 P P P 。
画一条切线 L L L 穿过 P P P 并与曲线相切。
这条切线 L L L 会与椭圆曲线在第二个点 R ′ R' R ′ 处相交(P P P 算作双重交点)。
点 R R R 是 R ′ R' R ′ 关于 x x x 轴的反射点。
点与无穷远点相加 (P + O = P P+O=P P + O = P ):
无穷远点 O O O 是群的单位元。任何点加上 O O O 仍然是它本身。
逆元 (P + ( − P ) = O P+(-P)=O P + ( − P ) = O ):
给定一个点 P = ( x , y ) P=(x,y) P = ( x , y ) 。其逆元 − P -P − P 定义为 P P P 关于 x x x 轴的反射点,即 − P = ( x , − y ) -P = (x, -y) − P = ( x , − y ) 。如果 P = ( x , 0 ) P=(x,0) P = ( x , 0 ) (即在 x x x 轴上),则 P P P 是自身的逆元。
代数加法公式
几何方法虽然直观,但在实际计算中,我们通常使用代数公式。
设椭圆曲线为 y 2 = x 3 + A x + B y^2 = x^3 + Ax + B y 2 = x 3 + A x + B 。
1. P = ( x 1 , y 1 ) P=(x_1, y_1) P = ( x 1 , y 1 ) 和 Q = ( x 2 , y 2 ) Q=(x_2, y_2) Q = ( x 2 , y 2 ) ,且 P ≠ Q P \neq Q P = Q :
如果 x 1 = x 2 x_1 = x_2 x 1 = x 2 且 y 1 = − y 2 y_1 = -y_2 y 1 = − y 2 ,则 P = − Q P = -Q P = − Q ,此时 P + Q = O P+Q = O P + Q = O 。
否则,设 R = ( x 3 , y 3 ) = P + Q R = (x_3, y_3) = P+Q R = ( x 3 , y 3 ) = P + Q 。
首先计算斜率 m m m :
m = y 2 − y 1 x 2 − x 1 m = \frac{y_2 - y_1}{x_2 - x_1}
m = x 2 − x 1 y 2 − y 1
然后计算 x 3 x_3 x 3 和 y 3 y_3 y 3 :
x 3 = m 2 − x 1 − x 2 x_3 = m^2 - x_1 - x_2
x 3 = m 2 − x 1 − x 2
y 3 = m ( x 1 − x 3 ) − y 1 y_3 = m(x_1 - x_3) - y_1
y 3 = m ( x 1 − x 3 ) − y 1
2. P = ( x 1 , y 1 ) P=(x_1, y_1) P = ( x 1 , y 1 ) ,计算 2 P 2P 2 P :
如果 y 1 = 0 y_1 = 0 y 1 = 0 ,则 P = − P P = -P P = − P ,此时 2 P = O 2P = O 2 P = O 。
否则,设 R = ( x 3 , y 3 ) = 2 P R = (x_3, y_3) = 2P R = ( x 3 , y 3 ) = 2 P 。
首先计算切线斜率 m m m (通过隐函数求导):
2 y d y d x = 3 x 2 + A ⟹ d y d x = 3 x 2 + A 2 y 2y \frac{dy}{dx} = 3x^2 + A \implies \frac{dy}{dx} = \frac{3x^2 + A}{2y}
2 y d x d y = 3 x 2 + A ⟹ d x d y = 2 y 3 x 2 + A
所以 m m m 为:
m = 3 x 1 2 + A 2 y 1 m = \frac{3x_1^2 + A}{2y_1}
m = 2 y 1 3 x 1 2 + A
然后计算 x 3 x_3 x 3 和 y 3 y_3 y 3 :
x 3 = m 2 − 2 x 1 x_3 = m^2 - 2x_1
x 3 = m 2 − 2 x 1
y 3 = m ( x 1 − x 3 ) − y 1 y_3 = m(x_1 - x_3) - y_1
y 3 = m ( x 1 − x 3 ) − y 1
这些公式对于定义在任何域上的椭圆曲线都适用,只要该域的特征不是2或3(因为公式中可能会出现分母 2 y 1 2y_1 2 y 1 )。
群性质
在上述加法法则下,椭圆曲线上的点集(包括无穷远点 O O O )形成一个阿贝尔群(或交换群),这意味着它满足以下性质:
封闭性 (Closure): 曲线上的任意两点相加,结果仍然是曲线上的一个点。
结合律 (Associativity): ( P + Q ) + R = P + ( Q + R ) (P+Q)+R = P+(Q+R) ( P + Q ) + R = P + ( Q + R ) 。
单位元 (Identity Element): 存在一个特殊的点 O O O (无穷远点),使得 P + O = P P+O=P P + O = P 对任何点 P P P 成立。
逆元 (Inverse Element): 对曲线上的任何点 P = ( x , y ) P=(x,y) P = ( x , y ) ,都存在一个点 − P = ( x , − y ) -P=(x,-y) − P = ( x , − y ) ,使得 P + ( − P ) = O P+(-P)=O P + ( − P ) = O 。
交换律 (Commutativity): P + Q = Q + P P+Q = Q+P P + Q = Q + P 。
正是这种群结构,为椭圆曲线在数论和密码学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Python代码示例:椭圆曲线上点的加法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代数公式,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Python代码示例。这个示例只针对实数域上的点加法,但其逻辑可以推广到有限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import mathclass EllipticCurve : """ 表示椭圆曲线 y^2 = x^3 + Ax + B """ def __init__ (self, A, B ): self .A = A self .B = B delta = -16 * (4 * A**3 + 27 * B**2 ) if delta == 0 : raise ValueError("提供的A和B导致奇异曲线 (Delta = 0),不是椭圆曲线。" ) def is_on_curve (self, point ): """ 检查一个点是否在曲线上。 点可以是 (x, y) 元组,或者代表无穷远点 None。 """ if point is None : return True x, y = point return y**2 == x**3 + self .A * x + self .B def point_add (self, P, Q ): """ 椭圆曲线上点的加法。 P和Q可以是 (x, y) 元组,或者 None (无穷远点 O)。 """ if P is None : return Q if Q is None : return P x1, y1 = P x2, y2 = Q if not self .is_on_curve(P) or not self .is_on_curve(Q): raise ValueError("至少一个点不在曲线上。" ) if x1 == x2 and y1 == -y2: return None if x1 != x2: m = (y2 - y1) / (x2 - x1) x3 = m**2 - x1 - x2 y3 = m * (x1 - x3) - y1 return (x3, y3) else : if y1 == 0 : return None m = (3 * x1**2 + self .A) / (2 * y1) x3 = m**2 - 2 * x1 y3 = m * (x1 - x3) - y1 return (x3, y3) def scalar_mult (self, P, n ): """ 标量乘法:计算 nP (P + P + ... + P (n次)) 使用倍加算法 (double-and-add algorithm) """ if n < 0 : raise ValueError("标量n必须是非负整数。" ) if n == 0 : return None R = None addend = P while n > 0 : if n & 1 : R = self .point_add(R, addend) addend = self .point_add(addend, addend) n >>= 1 return R if __name__ == "__main__" : curve = EllipticCurve(-7 , 6 ) P = (1 , 0 ) Q = (2 , 0 ) print (f"P = {P} , Q = {Q} " ) print (f"P is on curve: {curve.is_on_curve(P)} " ) print (f"Q is on curve: {curve.is_on_curve(Q)} " ) R = curve.point_add(P, Q) print (f"P + Q = {R} " ) print (f"R is on curve: {curve.is_on_curve(R)} " ) two_P = curve.point_add(P, P) print (f"2P = {two_P} " ) P_val = (2 , 0 ) print (f"\n再次使用 P_val = {P_val} " ) print (f"2 * P_val = {curve.scalar_mult(P_val, 2 )} " ) curve2 = EllipticCurve(-2 , 1 ) P2 = (0 , 1 ) print (f"\n曲线 y^2 = x^3 - 2x + 1" ) print (f"P2 = {P2} " ) print (f"P2 is on curve2: {curve2.is_on_curve(P2)} " ) two_P2 = curve2.scalar_mult(P2, 2 ) print (f"2 * P2 = {two_P2} " ) print (f"2*P2 is on curve2: {curve2.is_on_curve(two_P2)} " ) three_P2 = curve2.scalar_mult(P2, 3 ) print (f"3 * P2 = {three_P2} " ) print (f"3*P2 is on curve2: {curve2.is_on_curve(three_P2)} " ) four_P2 = curve2.scalar_mult(P2, 4 ) print (f"4 * P2 = {four_P2} " )
有理点群
在前一部分,我们讨论了椭圆曲线上的点如何形成一个群。现在,让我们专注于一个特别重要的子群:有理点群 。当椭圆曲线的系数 A A A 和 B B B 是有理数时,我们特别关注那些坐标 ( x , y ) (x, y) ( x , y ) 都是有理数的点。这些点的集合,连同无穷远点 O O O ,构成了椭圆曲线的有理点群 ,通常记作 E ( Q ) E(\mathbb{Q}) E ( Q ) 。
Mordell-Weil 定理
有理点群 E ( Q ) E(\mathbb{Q}) E ( Q ) 具有一个极其深刻的结构,由路易斯·莫德尔(Louis Mordell)和安德烈·韦伊(André Weil)的定理所阐明。
Mordell-Weil 定理: 设 E E E 是定义在有理数域 Q \mathbb{Q} Q 上的椭圆曲线。则 E ( Q ) E(\mathbb{Q}) E ( Q ) 是一个有限生成的阿贝尔群。
根据有限生成阿贝尔群的基本定理,这意味着 E ( Q ) E(\mathbb{Q}) E ( Q ) 可以表示为:
E ( Q ) ≅ E ( Q ) t o r s ⊕ Z r E(\mathbb{Q}) \cong E(\mathbb{Q})_{tors} \oplus \mathbb{Z}^r
E ( Q ) ≅ E ( Q ) t ors ⊕ Z r
其中:
E ( Q ) t o r s E(\mathbb{Q})_{tors} E ( Q ) t ors 是 E ( Q ) E(\mathbb{Q}) E ( Q ) 的挠子群(torsion subgroup) ,由所有有限阶的点组成。这是一个有限阿贝尔群。
Z r \mathbb{Z}^r Z r 是一个自由阿贝尔群,其中 r r r 是一个非负整数,称为椭圆曲线的秩(rank) 。
理解这两个组成部分对于研究椭圆曲线的算术性质至关重要。
挠子群 E ( Q ) t o r s E(\mathbb{Q})_{tors} E ( Q ) t ors
挠子群包含所有通过有限次加法能回到无穷远点 O O O 的点。例如,如果 P P P 是一个点,存在一个正整数 n n n 使得 n P = O nP = O n P = O ,则 P P P 是一个挠点。
Mazur 定理: 挠子群 E ( Q ) t o r s E(\mathbb{Q})_{tors} E ( Q ) t ors 可能同构于以下15个群之一:
Z / n Z \mathbb{Z}/n\mathbb{Z} Z / n Z ,对于 n = 1 , 2 , . . . , 10 n = 1, 2, ..., 10 n = 1 , 2 , ... , 10 或 n = 12 n = 12 n = 12 。
Z / 2 Z × Z / 2 n Z \mathbb{Z}/2\mathbb{Z} \times \mathbb{Z}/2n\mathbb{Z} Z /2 Z × Z /2 n Z ,对于 n = 1 , 2 , 3 , 4 n = 1, 2, 3, 4 n = 1 , 2 , 3 , 4 。
这意味着,你永远不会找到一个有理椭圆曲线上的挠点群是 Z / 11 Z \mathbb{Z}/11\mathbb{Z} Z /11 Z 或者 Z / 2 Z × Z / 10 Z \mathbb{Z}/2\mathbb{Z} \times \mathbb{Z}/10\mathbb{Z} Z /2 Z × Z /10 Z 。这个定理是数论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极大地限制了有理椭圆曲线的可能挠结构。
Nagell-Lutz 定理: 这是一个寻找有理挠点的重要工具。
设 P = ( x , y ) P=(x,y) P = ( x , y ) 是定义在 Q \mathbb{Q} Q 上的椭圆曲线 y 2 = x 3 + A x + B y^2 = x^3 + Ax + B y 2 = x 3 + A x + B 上的一个非无穷远挠点。
则 x x x 和 y y y 必须是整数。
此外,要么 y = 0 y=0 y = 0 (此时 P P P 是2阶点),要么 y 2 y^2 y 2 整除 4 A 3 + 27 B 2 4A^3 + 27B^2 4 A 3 + 27 B 2 (即 − Δ / 16 - \Delta/16 − Δ/16 )。
这个定理提供了一种系统的方法来查找特定椭圆曲线上的所有有理挠点,尽管对于 A , B A, B A , B 很大的情况,它可能需要检查大量的可能性。
例子: 椭圆曲线 y 2 = x 3 + 17 y^2 = x^3 + 17 y 2 = x 3 + 17 。
这里 A = 0 , B = 17 A=0, B=17 A = 0 , B = 17 。 Δ = − 16 ( 27 ⋅ 17 2 ) = − 16 ⋅ 27 ⋅ 289 ≠ 0 \Delta = -16(27 \cdot 17^2) = -16 \cdot 27 \cdot 289 \neq 0 Δ = − 16 ( 27 ⋅ 1 7 2 ) = − 16 ⋅ 27 ⋅ 289 = 0 。
根据Nagell-Lutz定理,如果 ( x , y ) (x,y) ( x , y ) 是一个有理挠点,那么 x , y x,y x , y 必须是整数,且 y 2 y^2 y 2 必须整除 27 B 2 = 27 ⋅ 17 2 = 7803 ⋅ 9 = 221703 27B^2 = 27 \cdot 17^2 = 7803 \cdot 9 = 221703 27 B 2 = 27 ⋅ 1 7 2 = 7803 ⋅ 9 = 221703 .
这仍然有很多情况。实际上,这曲线的挠点群是 Z / 2 Z \mathbb{Z}/2\mathbb{Z} Z /2 Z ,仅包含 O O O 和 ( x , 0 ) (x,0) ( x , 0 ) 形式的点。由于 y 2 = x 3 + 17 y^2 = x^3+17 y 2 = x 3 + 17 ,如果 y = 0 y=0 y = 0 , 则 x 3 = − 17 x^3 = -17 x 3 = − 17 ,没有整数解。所以只有无穷远点 O O O 是挠点。因此 E ( Q ) t o r s ≅ { O } ≅ Z / 1 Z E(\mathbb{Q})_{tors} \cong \{O\} \cong \mathbb{Z}/1\mathbb{Z} E ( Q ) t ors ≅ { O } ≅ Z /1 Z 。
秩 r r r
秩 r r r 是有理点群中最神秘和最难以确定的部分。它表示生成 E ( Q ) E(\mathbb{Q}) E ( Q ) 所需的“自由”生成元的数量。如果 r = 0 r=0 r = 0 ,则所有有理点都是挠点。如果 r > 0 r > 0 r > 0 ,则存在无穷多个有理点。
例子: 曲线 y 2 = x 3 − 2 x + 1 y^2 = x^3 - 2x + 1 y 2 = x 3 − 2 x + 1 。
我们之前计算过 P 2 = ( 0 , 1 ) P_2 = (0, 1) P 2 = ( 0 , 1 ) 是一个点。
2 P 2 = ( 1 , 0 ) 2P_2 = (1, 0) 2 P 2 = ( 1 , 0 )
3 P 2 = ( 0 , − 1 ) 3P_2 = (0, -1) 3 P 2 = ( 0 , − 1 )
4 P 2 = O 4P_2 = O 4 P 2 = O
所以 P 2 P_2 P 2 是一个4阶挠点。因此 E ( Q ) t o r s E(\mathbb{Q})_{tors} E ( Q ) t ors 至少包含一个 Z / 4 Z \mathbb{Z}/4\mathbb{Z} Z /4 Z 的子群。
事实上,这条曲线的挠点群就是 Z / 4 Z \mathbb{Z}/4\mathbb{Z} Z /4 Z ,而其秩 r = 1 r=1 r = 1 。这意味着除了挠点,还有一个“自由”的生成点,通过它我们可以生成无穷多个有理点。
例如,点 ( 2 , 5 ) (2, \sqrt{5}) ( 2 , 5 ) 不是有理点。但点 ( 3 , ± 5 ) (3, \pm 5) ( 3 , ± 5 ) 在曲线上 y 2 = x 3 − 2 x − 1 y^2 = x^3-2x-1 y 2 = x 3 − 2 x − 1 。
对于 y 2 = x 3 − 2 x + 1 y^2 = x^3 - 2x + 1 y 2 = x 3 − 2 x + 1 ,存在点 P = ( 4 , ± 57 ) P = (4, \pm \sqrt{57}) P = ( 4 , ± 57 ) 不是有理点。
寻找一个高秩的曲线非常困难。目前已知最高秩的曲线是28。
确定椭圆曲线的秩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至今没有一个通用的算法可以在有限时间内确定任意曲线的秩。这与著名的Birch和Swinnerton-Dyer (BSD) 猜想 密切相关,BSD猜想是千禧年七大数学问题之一,它将椭圆曲线的算术性质(秩)与其解析性质(L-函数在 s = 1 s=1 s = 1 处的行为)联系起来。我们将在后续章节详细讨论它。
椭圆曲线的同源性与复数乘法
除了点的加法,椭圆曲线之间还有其他重要的映射,其中最主要的是同源性(Isogeny) 。
同源性的定义
同源性是两个椭圆曲线之间的非零同态映射。
形式上,一个从椭圆曲线 E 1 E_1 E 1 到椭圆曲线 E 2 E_2 E 2 的同源性 ϕ : E 1 → E 2 \phi: E_1 \to E_2 ϕ : E 1 → E 2 是一个射影映射,使得 ϕ ( O 1 ) = O 2 \phi(O_1) = O_2 ϕ ( O 1 ) = O 2 (其中 O 1 , O 2 O_1, O_2 O 1 , O 2 分别是 E 1 , E 2 E_1, E_2 E 1 , E 2 的无穷远点),并且 ϕ \phi ϕ 是一个群同态(即 ϕ ( P + Q ) = ϕ ( P ) + ϕ ( Q ) \phi(P+Q) = \phi(P) + \phi(Q) ϕ ( P + Q ) = ϕ ( P ) + ϕ ( Q ) )。
如果存在从 E 1 E_1 E 1 到 E 2 E_2 E 2 的同源性,那么也存在从 E 2 E_2 E 2 到 E 1 E_1 E 1 的同源性(称为对偶同源性)。
同源性有一个度(degree),记作 deg ( ϕ ) \text{deg}(\phi) deg ( ϕ ) ,它衡量了映射的“多对一”程度。一个同源性要么是零映射,要么是满射,并且其核(kernel)是有限的。
同源性在数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例如在同源攻击和某些密码学协议中。
自同态环 End ( E ) \text{End}(E) End ( E )
一个从椭圆曲线 E E E 到自身的同源性称为一个自同态(Endomorphism) 。所有自同态构成的集合,连同点的加法和自同态的复合运算,形成一个环,称为 E E E 的自同态环 ,记作 End ( E ) \text{End}(E) End ( E ) 。
对于一般的椭圆曲线,其自同态环 End ( E ) \text{End}(E) End ( E ) 同构于整数环 Z \mathbb{Z} Z 。这意味着唯一的自同态是“乘以 n n n ”的映射,即 P ↦ n P P \mapsto nP P ↦ n P 。
复数乘法(Complex Multiplication - CM)
当 End ( E ) \text{End}(E) End ( E ) 比 Z \mathbb{Z} Z “更大”时,我们说这条椭圆曲线具有复数乘法(Complex Multiplication, CM) 。具体来说,当 End ( E ) \text{End}(E) End ( E ) 是一个阶为 2 的虚二次域的整数环的顺序(order)时,这条曲线就具有复数乘法。虚二次域是形如 Q ( − d ) \mathbb{Q}(\sqrt{-d}) Q ( − d ) 的数域,其中 d d d 是正无平方整数。
具有复数乘法的椭圆曲线具有许多特殊的性质,使得它们在数论中非常重要:
构造类域(Class Fields): 复数乘法曲线与**类域论(Class Field Theory)**有着深刻的联系。它们可以用来显式地构造一些重要的数域的阿贝尔扩张(abelian extensions),而这些阿贝尔扩张通常难以用其他方法得到。例如,通过CM曲线的 j j j -不变量和它们的挠点的坐标,可以生成 Hilbert 类域。
L-函数: 具有复数乘法的椭圆曲线的L-函数(我们稍后会介绍)具有特殊的简化形式,并且它们的性质可以更好地理解。
密码学: CM曲线在密码学中也有应用,例如在某些高效的配对(pairing)计算中。
寻找具有复数乘法的椭圆曲线需要深入理解代数数论。
椭圆曲线在数论中的应用
椭圆曲线的强大算术性质使其成为现代数论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
费马大定理 (Fermat’s Last Theorem)
这可能是椭圆曲线在数论中最著名的应用。费马大定理 声称,当整数 n > 2 n > 2 n > 2 时,方程 x n + y n = z n x^n + y^n = z^n x n + y n = z n 没有非零整数解。这个定理困扰了数学家三百多年。
最终,安德鲁·怀尔斯(Andrew Wiles)在理查德·泰勒(Richard Taylor)的帮助下,于1994年证明了费马大定理。他的证明核心在于将费马大定理与椭圆曲线的性质联系起来,尤其是模性定理(Modularity Theorem) 。
大致思路是:
如果存在费马方程的一个反例 a n + b n = c n a^n + b^n = c^n a n + b n = c n (a , b , c a, b, c a , b , c 非零整数),那么可以构造一条特殊的椭圆曲线,称为Frey曲线 :y 2 = x ( x − a n ) ( x + b n ) y^2 = x(x - a^n)(x + b^n)
y 2 = x ( x − a n ) ( x + b n )
这条Frey曲线具有一些非常“病态”的性质,特别是其判别式 Δ \Delta Δ 的形式非常特殊。
谷山-志村-Weil 猜想(Taniyama-Shimura-Weil Conjecture),现已证明为模性定理: 每一个定义在 Q \mathbb{Q} Q 上的椭圆曲线都是模的(modular)。这意味着它的L-函数与某个模形式的L-函数是相同的。
Ken Ribet (Ribet’s theorem) 证明了如果 Frey 曲线存在,它将不是模的。
怀尔斯证明了绝大多数半稳定椭圆曲线都是模的(后来被扩展到所有椭圆曲线),这与Ribet的结果相矛盾。
因此,Frey 曲线不可能存在,从而证明了费马大定理没有非零整数解。
这个证明是20世纪数学的里程碑,它展示了看似不相关的数学领域(数论、代数几何、模形式)如何通过椭圆曲线连接起来。
同余数问题 (Congruent Number Problem)
一个正整数 n n n 被称为同余数(congruent number) ,如果它是某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且这个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长都是有理数。例如,5是同余数(因为边长为 3 / 2 , 20 / 3 , 41 / 6 3/2, 20/3, 41/6 3/2 , 20/3 , 41/6 的直角三角形面积为5)。
同余数问题与椭圆曲线有着直接的联系:正整数 n n n 是同余数,当且仅当椭圆曲线 y 2 = x 3 − n 2 x y^2 = x^3 - n^2x y 2 = x 3 − n 2 x 的有理点群的秩 r > 0 r > 0 r > 0 。换句话说,这条曲线上存在无穷多个有理点。
这个问题是BSD猜想在 y 2 = x 3 − n 2 x y^2 = x^3 - n^2x y 2 = x 3 − n 2 x 这类曲线上的一个特例。如果BSD猜想成立,那么判断一个数是否是同余数就变得可行,因为它将与L-函数在 s = 1 s=1 s = 1 处的零点阶数相关。
椭圆曲线因子分解法 (Elliptic Curve Factorization Method - ECM)
Lenstra椭圆曲线因子分解法(ECM)是 Hendrik Lenstra Jr. 在1987年提出的一种对大整数进行因子分解的算法。它是一种次指数级的算法,尤其适用于寻找具有相对较小素因子的合数。
ECM的原理是利用椭圆曲线上的群运算。与Pollard的 p − 1 p-1 p − 1 算法类似,ECM试图找到一个因子 p p p 通过在模 N N N 意义下的椭圆曲线群中执行计算。
算法的核心思想是:如果我们选择一条椭圆曲线 E E E 和一个点 P P P 在 Z N \mathbb{Z}_N Z N 上,并且计算 k P kP k P (对某个光滑数 k k k )。如果在计算过程中,出现了一个除以零的情况(这意味着在模某个因子 p p p 下,某个分母是零),我们就可以找到 N N N 的一个因子。
ECM的效率取决于最小素因子的大小,而不是 N N N 的大小,这使得它对于分解大整数(几十位到上百位)很有用。
椭圆曲线密码学 (Elliptic Curve Cryptography - ECC)
椭圆曲线的群结构及其在有限域上的表现,使其成为构建现代公共密钥密码系统的理想选择。**椭圆曲线密码学(ECC)**是目前主流的公钥密码算法之一。
有限域上的椭圆曲线
为了在密码学中使用椭圆曲线,我们通常在有限域 F p \mathbb{F}_p F p (其中 p p p 是一个大素数)或 F 2 m \mathbb{F}_{2^m} F 2 m (其中 m m m 是正整数)上定义它们。
例如,在有限域 F p \mathbb{F}_p F p 上,椭圆曲线方程仍然是 y 2 ≡ x 3 + A x + B ( m o d p ) y^2 \equiv x^3 + Ax + B \pmod p y 2 ≡ x 3 + A x + B ( mod p ) ,其中 A , B A, B A , B 和点的坐标 x , y x, y x , y 都是 F p \mathbb{F}_p F p 中的元素。加法公式也类似,只是所有运算都在模 p p p 的意义下进行。
无穷远点 O O O 仍然是单位元。有限域上的椭圆曲线上的点集是一个有限阿贝尔群。
椭圆曲线离散对数问题 (Elliptic Curve Discrete Logarithm Problem - ECDLP)
ECC的安全性基于**椭圆曲线离散对数问题(ECDLP)**的困难性。
给定一个椭圆曲线 E E E 和一个点 P ∈ E ( F p ) P \in E(\mathbb{F}_p) P ∈ E ( F p ) ,以及另一个点 Q ∈ E ( F p ) Q \in E(\mathbb{F}_p) Q ∈ E ( F p ) ,如果已知 Q = k P Q = kP Q = k P (其中 k k k 是一个整数),ECDLP问题是:在已知 P P P 和 Q Q Q 的情况下,求出整数 k k k 。
对于足够大的有限域,ECDLP被认为是计算上不可行的,即使使用目前最快的算法,如Pollard’s rho算法或Pohlig-Hellman算法。
ECC 的优势
相较于传统的RSA密码系统(基于大整数分解的困难性),ECC在提供相同安全等级的情况下,所需的密钥长度要短得多。
例如,一个256位的ECC密钥提供的安全强度,与一个3072位的RSA密钥相当。这意味着ECC可以带来:
更小的密钥尺寸和签名大小。
更快的计算速度。
更低的存储和带宽需求。
这些优势使得ECC特别适合资源受限的环境,如移动设备、物联网设备和智能卡。
典型应用
椭圆曲线数字签名算法 (ECDSA): 广泛用于数字签名,如比特币和以太坊等加密货币。
椭圆曲线 Diffie-Hellman 密钥交换 (ECDH): 用于在不安全的信道上安全地协商共享密钥。
TLS/SSL 协议: 用于保护互联网通信。
概念性Python代码示例:有限域上的标量乘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def modular_inverse (a, p ): """ 计算a模p的乘法逆元 (a^-1 mod p) 使用扩展欧几里得算法 """ return pow (a, p - 2 , p) def point_add_finite_field (P, Q, A, B, p ): """ 有限域 Fp 上的椭圆曲线点加法 y^2 = x^3 + Ax + B (mod p) P, Q: (x, y) 元组 A, B: 曲线参数 p: 有限域的模数 """ if P is None : return Q if Q is None : return P x1, y1 = P x2, y2 = Q if x1 == x2 and y1 == (p - y2) % p: return None if x1 == x2: if y1 == 0 : return None m = ((3 * x1**2 + A) * modular_inverse(2 * y1, p)) % p else : m = ((y2 - y1) * modular_inverse(x2 - x1, p)) % p x3 = (m**2 - x1 - x2) % p y3 = (m * (x1 - x3) - y1) % p return (x3, y3) def scalar_mult_finite_field (P, n, A, B, p ): """ 有限域 Fp 上的标量乘法 nP 使用倍加算法 """ if n == 0 : return None if n < 0 : P_neg = (P[0 ], (p - P[1 ]) % p) return scalar_mult_finite_field(P_neg, -n, A, B, p) R = None addend = P while n > 0 : if n & 1 : R = point_add_finite_field(R, addend, A, B, p) addend = point_add_finite_field(addend, addend, A, B, p) n >>= 1 return R if __name__ == "__main__" : A_val, B_val, p_val = 1 , 1 , 23 G = (3 , 10 ) print (f"Curve: y^2 = x^3 + {A_val} x + {B_val} (mod {p_val} )" ) print (f"Generator point G = {G} " ) two_G = scalar_mult_finite_field(G, 2 , A_val, B_val, p_val) print (f"2G = {two_G} " ) three_G = scalar_mult_finite_field(G, 3 , A_val, B_val, p_val) print (f"3G = {three_G} " ) alice_private_key = 5 bob_private_key = 7 alice_public_key = scalar_mult_finite_field(G, alice_private_key, A_val, B_val, p_val) bob_public_key = scalar_mult_finite_field(G, bob_private_key, A_val, B_val, p_val) print (f"\nAlice's public key: {alice_public_key} " ) print (f"Bob's public key: {bob_public_key} " ) alice_shared_secret = scalar_mult_finite_field(bob_public_key, alice_private_key, A_val, B_val, p_val) bob_shared_secret = scalar_mult_finite_field(alice_public_key, bob_private_key, A_val, B_val, p_val) print (f"Alice's shared secret: {alice_shared_secret} " ) print (f"Bob's shared secret: {bob_shared_secret} " ) if alice_shared_secret == bob_shared_secret: print ("Shared secret successfully established!" ) else : print ("Error: Shared secrets do not match." ) try : EllipticCurve(0 , 0 ) except ValueError as e: print (f"\nCaught expected error: {e} " )
L-函数与BSD猜想
我们已经触及了有理点群的秩是一个难以捉摸的量。这正是Birch和Swinnerton-Dyer (BSD) 猜想 所试图解决的问题,它是现代数论中最深奥和最重要的猜想之一。
椭圆曲线的L-函数
每条定义在有理数域上的椭圆曲线 E E E 都可以关联一个复杂的函数,称为它的L-函数 ,记作 L ( E , s ) L(E, s) L ( E , s ) 。这个函数是黎曼zeta函数和Dirichlet L-函数的一种推广。它包含了一条椭圆曲线丰富的算术信息。
L-函数通常定义为一个欧拉乘积:
L ( E , s ) = ∏ p 1 1 − a p p − s + ϵ p p 1 − 2 s L(E, s) = \prod_p \frac{1}{1 - a_p p^{-s} + \epsilon_p p^{1-2s}}
L ( E , s ) = p ∏ 1 − a p p − s + ϵ p p 1 − 2 s 1
其中 p p p 是素数,乘积遍及所有素数。系数 a p a_p a p 和 ϵ p \epsilon_p ϵ p 编码了椭圆曲线在模 p p p 下的行为,特别是模 p p p 下点的数量。具体来说:
如果 E E E 在 p p p 处是好归约(good reduction),则 a p = p + 1 − N p a_p = p + 1 - N_p a p = p + 1 − N p ,其中 N p N_p N p 是模 p p p 下曲线上点的数量(包括无穷远点 O O O )。
如果 E E E 在 p p p 处是坏归约(bad reduction,即在模 p p p 下有奇点),则 a p a_p a p 和 ϵ p \epsilon_p ϵ p 的定义更复杂。
这个欧拉乘积在实部 Re ( s ) > 3 / 2 \text{Re}(s) > 3/2 Re ( s ) > 3/2 的区域收敛。更深刻的理论(模性定理)表明,这个函数可以解析延拓到整个复平面,并且满足一个类似黎曼zeta函数的函数方程。
Birch和Swinnerton-Dyer (BSD) 猜想
BSD猜想将椭圆曲线的算术性质(特别是秩 r r r 和挠子群的大小)与其解析性质(L-函数在 s = 1 s=1 s = 1 处的行为)联系起来。
BSD猜想(简化版):
设 E E E 是定义在 Q \mathbb{Q} Q 上的椭圆曲线。
秩猜想: 椭圆曲线 E E E 的秩 r r r 等于其L-函数 L ( E , s ) L(E, s) L ( E , s ) 在 s = 1 s=1 s = 1 处的零点阶数。
即 L ( E , s ) L(E, s) L ( E , s ) 在 s = 1 s=1 s = 1 处有 r r r 阶零点。
如果 r = 0 r=0 r = 0 ,这意味着 L ( E , 1 ) ≠ 0 L(E, 1) \neq 0 L ( E , 1 ) = 0 。如果 r = 1 r=1 r = 1 ,这意味着 L ( E , 1 ) = 0 L(E, 1) = 0 L ( E , 1 ) = 0 但 L ′ ( E , 1 ) ≠ 0 L'(E, 1) \neq 0 L ′ ( E , 1 ) = 0 ,以此类推。
主猜想: L-函数在 s = 1 s=1 s = 1 处的主导项的泰勒展开系数与曲线的其他算术不变量之间存在精确的公式关系。L ( r ) ( E , 1 ) r ! = Ω E ⋅ Reg E ⋅ ∏ c p ⋅ # Sha ( E / Q ) # E ( Q ) t o r s 2 \frac{L^{(r)}(E, 1)}{r!} = \frac{\Omega_E \cdot \text{Reg}_E \cdot \prod c_p \cdot \#\text{Sha}(E/\mathbb{Q})}{\#E(\mathbb{Q})_{tors}^2}
r ! L ( r ) ( E , 1 ) = # E ( Q ) t ors 2 Ω E ⋅ Reg E ⋅ ∏ c p ⋅ # Sha ( E / Q )
这个公式包含了:
Ω E \Omega_E Ω E :周期积分,与曲线的几何形状有关。
Reg E \text{Reg}_E Reg E :Regulator,类似于数域中的正则子,与自由生成元的“大小”有关。
c p c_p c p :局部因子,与曲线在素数 p p p 处的坏归约类型有关。
Sha ( E / Q ) \text{Sha}(E/\mathbb{Q}) Sha ( E / Q ) :Tate-Shafarevich 群,一个非常神秘的群,包含了曲线没有有理点的局部解(Hasse 原理的缺失)。
# E ( Q ) t o r s 2 \#E(\mathbb{Q})_{tors}^2 # E ( Q ) t ors 2 :挠子群的阶的平方。
BSD猜想是一个深远且极具影响力的猜想。它的部分情况已经被证明(例如由科茨和韦尔斯证明了具有复数乘法的椭圆曲线的特殊情况),但完全证明仍然遥遥无期。它是克莱数学研究所的七个千禧年大奖难题之一,悬赏一百万美元。
如果BSD猜想成立,它将为确定椭圆曲线的秩提供一条途径,尽管计算L-函数在 s = 1 s=1 s = 1 处的行为本身也非常复杂。
结论
我们已经一同走过了一段令人惊叹的旅程,从椭圆曲线的简单几何定义开始,深入探索了其核心的群结构,理解了有理点群的莫德尔-韦伊定理及其两个关键组成部分——挠子群和秩。我们还瞥见了同源性与复数乘法的魅力,以及它们在类域论中的深远意义。
最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椭圆曲线如何从纯粹的数学概念,跃升为解决数论领域最著名难题(如费马大定理)和构建现代安全密码系统(如ECC)的基石。最终,我们触及了BSD猜想,这个连接椭圆曲线的算术与解析世界的宏大猜想,它至今仍是数学界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
椭圆曲线的算术性质是一个美丽而深邃的学科,它在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每一次深入探索,都会发现新的奥秘和挑战。对于技术爱好者而言,理解这些数学原理不仅能提升对密码学等应用技术的认识,更能领略数学的内在和谐与强大力量。
希望这篇博文能激发你对椭圆曲线的兴趣,并鼓励你进一步探索这个充满奇迹的数学世界!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