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各位技术与科学爱好者!我是qmwneb946,今天我们将一起踏上一段引人入胜的旅程,深入探索物理学中最深刻的奥秘之一:CP破坏,以及为什么我们认为在标准模型之外,还存在着等待被发现的CP破坏源泉。这个主题不仅关系到粒子物理学的最前沿,更与我们宇宙自身的起源,即为何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而非反物质主导的宇宙中,息息相关。

引言:宇宙不对称的低语

在物理学的核心,我们相信对称性是宇宙运行的基石。它们指导着我们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并为粒子的行为提供了美妙的框架。其中,电荷共轭对称(C)、宇称对称(P)和时间反演对称(T)是三种基本离散对称性。C对称性意味着将所有粒子替换为其对应的反粒子,物理定律应该保持不变;P对称性指空间坐标反转,即从左到右、上到下、前到后的镜像对称;而T对称性则意味着时间流向反转,物理过程应该在时间上可逆。

CP对称性是C和P的联合对称性。如果CP对称性成立,那么一个物理过程与将其中的粒子替换为反粒子,并将整个过程在镜像中观察,其结果应该完全相同。然而,早在1964年,卡伦斯(J. Cronin)和瓦尔·菲奇(V. Fitch)通过K介子衰变的实验,首次证实了CP对称性是被破坏的。这一发现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宇宙基本对称性的理解,并为他们赢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中,CP破坏的唯一已知来源是弱相互作用中夸克混合矩阵(即卡比博-小林-益川,CKM矩阵)中的复相位。这个机制成功地解释了K介子和B介子衰变中观测到的CP破坏现象。然而,尽管标准模型在描述粒子和基本相互作用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它在解释宇宙中最重要的观测现象之一——物质-反物质不对称性方面却显得力不从心。我们所知的宇宙,从星系到你我,都由物质构成,反物质踪迹难觅。如果宇宙在大爆炸之初是完全对称的,那么物质和反物质应该等量产生,然后完全湮灭,只留下光子。但显然,我们在这里。这意味着宇宙演化中存在某种机制,使得物质略微多于反物质,从而留下了我们今天所见的物质宇宙。

这种物质-反物质的不对称性,通常被称为“重子不对称性”,其数量级比标准模型所能产生的CP破坏效应要大得多。这强烈暗示着,在标准模型之外,必然存在新的物理学和新的CP破坏源泉。正是这种未解之谜,驱动着全球的物理学家在理论和实验的道路上孜孜不倦地探索。

CP对称性与标准模型:基石与裂痕

要理解为什么我们需要超越标准模型的CP破坏,我们首先要深入了解CP对称性的基本概念以及它在标准模型中的体现。

CP对称性的基本概念

  • 电荷共轭(C):操作符 C^\hat{C} 将所有粒子的电荷和内部量子数(如重子数、轻子数、奇异数等)反转,同时将粒子变为其对应的反粒子。例如,电子(ee^-)在C操作下变为正电子(e+e^+),夸克变为反夸克。如果一个理论是C对称的,那么它对粒子和反粒子的行为描述是完全相同的。
  • 宇称(P):操作符 P^\hat{P} 将所有空间坐标反转,即 (x,y,z)(x,y,z)(x, y, z) \to (-x, -y, -z)。这相当于在镜子里看一个物理过程。如果一个理论是P对称的,那么物理定律在左右手坐标系中是相同的。历史上,吴健雄等人通过钴-60核衰变实验,首次发现了弱相互作用破坏了P对称性,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发现。
  • CP组合(CP):由于弱相互作用同时破坏了C和P对称性,物理学家转而研究CP联合对称性。最初认为CP是对称的,直到K介子衰变实验证明了CP也并非完全对称。
  • CPT定理:在任何局域、相对论性、因果和幺正的量子场论中,CPT联合对称性是普适的。这意味着如果CP被破坏,那么T(时间反演)也必然被破坏。对CPT对称性的严格验证是粒子物理学的重要课题。如果CPT被破坏,那将意味着量子场论的基础需要被重新审视,这在目前看来可能性极小。

标准模型中的CP破坏源泉

在标准模型中,夸克和轻子通过强、弱、电磁三种基本相互作用来交换能量和动量。CP破坏的唯一来源在于弱相互作用

弱相互作用与规范玻色子 W±W^\pmZ0Z^0 的交换有关。夸克在弱相互作用中可以相互转化,例如上夸克(u)可以转化为下夸克(d)。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点对点,而是通过一个被称为卡比博-小林-益川(CKM)矩阵的酉矩阵来描述的。

CKM矩阵 VCKMV_{CKM} 描述了质量本征态夸克(u, d, c, s, t, b)与弱相互作用本征态夸克之间的混合:

(dsb)=(VudVusVubVcdVcsVcbVtdVtsVtb)(dsb)\begin{pmatrix} d' \\ s' \\ b' \end{pmatrix} = \begin{pmatrix} V_{ud} & V_{us} & V_{ub} \\ V_{cd} & V_{cs} & V_{cb} \\ V_{td} & V_{ts} & V_{tb} \end{pmatrix} \begin{pmatrix} d \\ s \\ b \end{pmatrix}

其中,d,s,bd', s', b' 是弱相互作用本征态,而 d,s,bd, s, b 是质量本征态。CKM矩阵是一个 3×33 \times 3 的酉矩阵。对于一个 N×NN \times N 的酉矩阵,通常包含 N(N1)/2N(N-1)/2 个实参数和 (N1)(N2)/2(N-1)(N-2)/2 个复相位。对于 N=3N=3 的CKM矩阵,它有 3(31)/2=33(3-1)/2 = 3 个旋转角(例如欧拉角)和 (31)(32)/2=1(3-1)(3-2)/2 = 1 个不可约的复相位。正是这个唯一的复相位,成为标准模型中CP破坏的源泉。

这个复相位意味着夸克之间的跃迁概率在粒子和反粒子之间存在微小差异,从而导致CP破坏。CP破坏的强度可以用Jarlskog不变量 JCPJ_{CP} 来描述,它是一个与CKM矩阵元和复相位相关的普适参数:

JCP=Im(VudVcsVusVcd)J_{CP} = \text{Im}(V_{ud}V_{cs}V_{us}^*V_{cd}^*)

这个不变量独立于CKM矩阵的具体参数化,并且只有当所有三个夸克代(族)都存在时,JCPJ_{CP} 才不为零。这也是为什么早期只有两代夸克时,CKM矩阵是 2×22 \times 2 的,没有复相位,也就不存在标准模型中的CP破坏。第三代夸克(顶夸克和底夸克)的发现及其与前两代的混合,使得CP破坏成为可能。

实验上,CP破坏在K介子系统(特别是 K0K0ˉK^0 - \bar{K^0} 混合)和B介子系统(特别是 B0B0ˉB^0 - \bar{B^0} 混合以及衰变到特定末态的直接CP破坏)中得到了精确测量,并且这些测量结果与CKM模型的预测高度一致。

标准模型CP破坏的不足之处:重子不对称性问题

尽管标准模型成功解释了已观测到的CP破坏现象,但它在解释宇宙中的重子不对称性方面却显得苍白无力。

宇宙学家阿卡迪·萨哈罗夫(Andrei Sakharov)在1967年提出了生成宇宙中重子不对称性的三个必要条件(萨哈罗夫条件):

  1. 重子数(B)破坏:如果重子数在宇宙演化过程中严格守恒,那么无论初始状态如何,物质和反物质的净重子数差始终为零。因此,必须存在破坏重子数的物理过程,才能产生非零的重子数。
  2. C和CP破坏:如果C对称性或CP对称性成立,那么粒子和反粒子的衰变过程或相互作用会以相同速率进行,导致无法生成重子数不对称性。为了优先产生物质而非反物质,C和CP对称性必须被破坏。
  3. 偏离热力学平衡:在热平衡状态下,粒子和反粒子的数量会趋于相等。为了产生和维持不对称性,宇宙必须经历一个快速膨胀或相变过程,使得相关的相互作用速率不足以维持热平衡。

标准模型在萨哈罗夫条件中表现如何呢?

  • 重子数破坏:标准模型在非微扰层次上确实存在重子数和轻子数的破坏,通过**球状子(sphaleron)**过程在电弱相变时可以实现。这些过程在量子层面上改变了重子数和轻子数,但 BLB-L(重子数减去轻子数)是守恒的。
  • C和CP破坏:CKM矩阵提供了CP破坏的源泉。
  • 偏离热力学平衡:早期宇宙的快速膨胀和可能的电弱相变提供了偏离热力学平衡的条件。

看起来标准模型似乎满足了所有条件,然而,问题在于CP破坏的强度。标准模型中的CP破坏,由CKM矩阵的复相位决定,其强度不足以在电弱相变过程中产生观测到的重子不对称性。根据最新的宇宙学观测,宇宙中重子与光子的比例大约是 ηBnB/nγ6×1010\eta_B \equiv n_B/n_\gamma \approx 6 \times 10^{-10}。标准模型预测的重子不对称性比这个值小了至少10个数量级,甚至更多,因此无法解释我们所处的物质主导的宇宙。

这个巨大的差距,正是促使物理学家们在标准模型之外寻找新的CP破坏源泉的根本原因。这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好奇心,更是为了理解宇宙最根本的构成和演化。

寻找新的CP破坏源泉的动机

既然标准模型无法解释宇宙的物质-反物质不对称,那么我们必须探索超越标准模型的新物理。这些新物理模型不仅要提供新的CP破坏源泉,而且其强度必须足以产生观测到的重子不对称性。以下是驱动我们寻找这些新源泉的几个主要动机。

重子不对称性:宇宙为何存在?

如前所述,宇宙的重子不对称性是新物理最强烈的动机之一。如果宇宙在大爆炸之初是物质-反物质对称的,那么随着宇宙冷却,粒子和反粒子会湮灭殆尽,只留下一个充满辐射的空虚宇宙。而我们今天所见的一切,从原子核到星系,都是由极小的物质过剩所形成的。

NBNBˉNB+NBˉ109\frac{N_B - N_{\bar{B}}}{N_B + N_{\bar{B}}} \sim 10^{-9}

这意味着在每十亿对物质-反物质粒子中,大约只有一份额外的物质粒子幸存下来。这个微小的过剩,构成了整个宇宙的可见物质。

要产生如此巨大的不对称性,需要比标准模型所能提供的更强的CP破坏。许多超越标准模型的理论都试图通过不同的机制来解决这个问题,例如:

  • 轻子生成(Leptogenesis):通过重右手中微子的衰变产生轻子不对称,然后通过标准模型中的球状子过程将其转化为重子不对称。这种机制是目前最受欢迎的解释之一。
  • 大统一理论(GUTs)中的重子生成:在极高能量下,GUTs可能通过X玻色子或Y玻色子的衰变直接产生重子不对称。
  • 电弱重子生成:如果电弱相变是强一级相变,并且存在额外的CP破坏源,那么在电弱尺度上可以直接产生重子不对称。

所有这些机制,无一例外,都依赖于标准模型之外的CP破坏。

电偶极矩(EDMs):灵敏的CP破坏探针

除了重子不对称性,另一个强烈的实验动机是**电偶极矩(EDMs)的探测。一个粒子的电偶极矩(EDM)是指该粒子内部电荷分布的偏心程度。如果一个基本粒子(如电子、中子)拥有非零的EDM,则意味着它的电荷分布并非球对称,并且它的自旋轴与电偶极矩方向一致。
从对称性角度看,一个非零的EDM意味着同时破坏了
宇称(P)时间反演(T)**对称性。由于CPT定理的存在,如果P和T被破坏,那么CP也必然被破坏。因此,寻找基本粒子的EDM是探测新物理CP破坏的极度灵敏的方法。

为什么EDMs对CP破坏如此敏感?考虑一个具有EDM的粒子。它的自旋 S\vec{S} 是一个轴矢量(在P操作下不变),而电偶极矩 d\vec{d} 是一个极矢量(在P操作下改变符号)。如果一个粒子有非零的EDM,那么 d\vec{d} 必须与 S\vec{S} 平行或反平行,即 dS\vec{d} \propto \vec{S}
在P操作下:dd\vec{d} \to -\vec{d}SS\vec{S} \to \vec{S}。所以如果 dS\vec{d} \propto \vec{S},P操作会使得关系变为 dS-\vec{d} \propto \vec{S},这意味着P对称性被破坏。
在T操作下:dd\vec{d} \to \vec{d}SS\vec{S} \to -\vec{S}。所以如果 dS\vec{d} \propto \vec{S},T操作会使得关系变为 dS\vec{d} \propto -\vec{S},这意味着T对称性被破坏。
因此,非零的EDM是P和T(以及CP)破坏的明确信号。

标准模型预测的EDMs非常小,远低于目前的实验灵敏度。例如,电子EDM在标准模型中的贡献约为 1044 ecm10^{-44} \ e \cdot \text{cm},中子EDM约为 1032 ecm10^{-32} \ e \cdot \text{cm}。而目前的实验限制已经达到了 1029 ecm10^{-29} \ e \cdot \text{cm} 甚至更高。这为新物理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窗口。许多超越标准模型的理论(如超对称、多希格斯模型)预测的EDMs比标准模型要大好几个数量级,有些甚至接近目前的实验极限。因此,EDM实验是探测新CP破坏的强大工具,即使是零结果也能对这些新物理模型施加严格的约束。

强CP问题与轴子:QCD中的CP破坏

除了弱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由量子色动力学,QCD描述)也可能存在CP破坏。QCD的拉格朗日量中包含一个被称为“θ\theta 项”的项:

Lθ=αs8πθGμνaG~aμν\mathcal{L}_{\theta} = \frac{\alpha_s}{8\pi} \theta G^a_{\mu\nu} \tilde{G}^{a\mu\nu}

其中,GμνaG^a_{\mu\nu} 是胶子的场强张量,G~aμν\tilde{G}^{a\mu\nu} 是它的对偶,αs\alpha_s 是强耦合常数,而 θ\theta 是一个相位角。这个项自然地包含在理论中,但它会导致强相互作用中的CP破坏,例如产生一个非零的中子电偶极矩。
然而,实验上对中子EDM的精确测量(目前的最佳限制是 dn<1.8×1026 ecm|d_n| < 1.8 \times 10^{-26} \ e \cdot \text{cm})表明 θ\theta 参数必须非常小,即 θ1010\theta \lesssim 10^{-10}。为什么这个参数如此接近于零,而不是一个更自然的值(例如 O(1)O(1)),这就是所谓的“强CP问题”。

强CP问题并不是标准模型之外的CP破坏本身,而是标准模型内的一个“怪癖”。但它促使物理学家提出了新的理论,其中最著名的是佩切伊-奎恩(Peccei-Quinn)机制,它引入了一种新的对称性,当这种对称性自发破缺时,会产生一个新的玻色子,被称为轴子(axion)。轴子具有非常小的质量,与物质相互作用极其微弱,但可以有效地将 θ\theta 参数“驱动”到零,从而解决强CP问题。

更引人注目的是,轴子也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暗物质候选者。因此,解决强CP问题不仅可能解释CP破坏,还可能揭示暗物质的本质,进一步将我们引向超越标准模型的新物理。

标准模型之外的新物理模型与CP破坏

在粒子物理学中,有许多超越标准模型的理论模型被提出,它们旨在解决标准模型的不足之处,如暗物质、中微子质量、等级问题以及我们今天关注的CP破坏和重子不对称性问题。这些模型通常引入了新的粒子和新的相互作用,从而自然地引入了额外的CP破坏源泉。

超对称(Supersymmetry, SUSY)

超对称是粒子物理学中最具吸引力的理论之一。它假设每一种已知的标准模型粒子都有一个自旋相差1/2的超对称伙伴(“超粒子”)。例如,夸克有标量超伙伴(squarks),轻子有标量超伙伴(sleptons),规范玻色子有费米子超伙伴(gauginos),希格斯玻色子有费米子超伙伴(higgsinos)。

SUSY为何引入新的CP破坏?
如果超对称性是精确的,那么超粒子与标准模型粒子的质量和相互作用将完全相同。但由于我们尚未观测到超粒子,超对称性必须是“破缺”的,这意味着超粒子比标准模型粒子重得多。这种超对称破缺的机制非常复杂,通常通过引入新的“软破缺”参数来描述。
这些软破缺参数,例如与标量粒子质量或相互作用相关的参数,可以是复数。这些复数相位是标准模型之外的新的CP破坏源泉。例如,在最小超对称标准模型(MSSM)中,可以存在许多新的复相位,远多于CKM矩阵中的一个。

SUSY对CP破坏的影响:
这些新的CP相位会导致超粒子和标准模型粒子之间的新的CP破坏相互作用。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对电偶极矩(EDMs)的巨大贡献。SUSY模型预测的电子和中子EDMs通常比标准模型预测的大几个数量级,某些参数空间甚至接近目前的实验极限。这使得EDM实验成为探测SUSY模型中CP破坏的关键探针。如果未来的EDM实验没有发现非零的信号,将对SUSY模型的参数空间施加非常严格的限制,甚至可能排除某些模型。
此外,SUSY中的CP破坏也可能在早期宇宙中对重子生成做出贡献,例如通过超对称粒子(如止夸克)的衰变,产生所需的物质-反物质不对称。

LHC的探索现状:
大型强子对撞机(LHC)是寻找超对称粒子的主要场所。虽然LHC尚未发现超粒子的直接证据,这已排除了许多轻的超对称粒子,并对超对称模型的参数空间施加了强烈的约束。但这并不意味着超对称是错误的,只是超粒子的质量可能比我们预期的更重,或者它们的相互作用更微弱,超对称破缺的方式也可能更为复杂。

多重希格斯双峰模型(Two-Higgs Doublet Models, 2HDMs)

标准模型只包含一个希格斯双峰,其VBE(真空期望值)赋予了基本粒子质量。然而,并没有理论原则阻止我们引入多个希格斯双峰。最简单的扩展就是引入第二个希格斯双峰,这就是2HDMs。

2HDMs中的新CP破坏源:
在2HDMs中,除了标准模型中的CP破坏(通过CKM矩阵)外,还存在两种额外类型的CP破坏:

  1. 软CP破坏:由于希格斯双峰之间的相互作用势中的某些参数是复数,导致在希格斯扇区中存在CP破坏。即使这些复参数是真实的,如果希格斯势的极小值本身是复数,也会导致CP破坏。
  2. 硬CP破坏:通过Yukawa耦合,即希格斯场与费米子之间的耦合可以是复数,导致费米子-希格斯相互作用中的CP破坏。
    这些额外的CP相位会导致希格斯粒子本身发生CP混合,即物理上的希格斯粒子不再是纯粹的CP偶宇称或奇宇称态,而是CP混合态。例如,一个标量希格斯(CP=+1)可能与一个赝标量希格斯(CP=-1)混合,形成混合的CP本征态。

2HDMs对CP破坏的影响:

  • 希格斯扇区的CP破坏:CP混合的希格斯粒子可能会导致新的CP破坏现象,例如在希格斯粒子的衰变模式中产生CP不对称。
  • 对EDMs的贡献:通过与新的希格斯粒子交换,2HDMs也可以对电子和中子的EDMs产生显著贡献,其量级通常高于标准模型,但低于许多SUSY模型。
  • 重子生成:某些类型的2HDMs,特别是在存在强一级电弱相变时,可以提供额外的CP破坏源,从而支持电弱重子生成。

2HDMs是一个庞大的模型家族,根据它们与费米子的耦合方式可以分为几种类型(如Type I, Type II, Lepton-specific, Flipped)。LHC也在积极寻找超出标准模型的希格斯粒子,并测量希格斯粒子的CP性质。

左右对称模型(Left-Right Symmetric Models)

标准模型中的弱相互作用只与左手性费米子耦合(V-A相互作用),这种“手性”是其特征。左右对称模型(LRSM)试图通过引入一个新的规范群 SU(2)RSU(2)_R 来恢复宇称对称性,使得右手性费米子也参与弱相互作用。这意味着在标准模型规范群 SU(2)L×U(1)YSU(2)_L \times U(1)_Y 之外,还引入了 SU(2)RSU(2)_R

LRSM中的新CP破坏源:
LRSM引入了新的规范玻色子 WR±W_R^\pmZR0Z_R^0,以及一个或多个额外的希格斯场。在这些模型中,CP破坏可以出现在:

  1. 左右混合:左右规范玻色子 WLW_LWRW_R 之间可能存在混合,这种混合的复相位可以导致CP破坏。
  2. 新的夸克混合矩阵:除了标准模型中的CKM矩阵,LRSM还可能有一个右手的夸克混合矩阵,其复相位也可以是CP破坏的来源。
  3. 希格斯扇区:与2HDMs类似,新的希格斯场也可能引入CP破坏。

LRSM对CP破坏的影响:

  • 中微子质量与轻子生成:LRSM自然地解释了中微子质量的产生,通常是通过“seesaw”机制(I型或II型)。重右手中微子可以参与轻子生成,其衰变中的CP破坏可以解释宇宙中的重子不对称性。
  • 新粒子搜索:LHC也在寻找 WR±W_R^\pmZR0Z_R^0 玻色子,这些粒子的发现将是LRSM的有力证据。

复合希格斯模型(Composite Higgs Models)

标准模型中的希格斯玻色子被认为是基本粒子。然而,在复合希格斯模型中,希格斯玻色子被视为更基本作用力(被称为“强动力学”)下的复合粒子,类似于核子是夸克的复合态。

复合希格斯模型中的新CP破坏源:
如果希格斯是复合的,那么它的CP性质可能更复杂,并且新的CP破坏源可能来源于这种强动力学本身,或者通过与构成希格斯的更基本“前子”(preons)之间的相互作用引入。
这种模型可以自然地解决等级问题,并可能在TeV尺度引入新的粒子和相互作用,从而导致新的CP破坏效应。这些效应可能表现为希格斯粒子与其他粒子耦合的CP性质改变,或导致显著的EDM。

大统一理论(Grand Unified Theories, GUTs)

GUTs试图将标准模型的三个基本相互作用(强、弱、电磁)统一在一个更大的规范群之下,在极高能量(大统一尺度,约 101610^{16} GeV)下统一起来。

GUTs中的CP破坏源与重子生成:
GUTs通常引入了新的超重粒子,如X和Y玻色子,它们可以导致夸克和轻子之间的相互转化,从而破坏重子数和轻子数。
在早期宇宙中,这些超重粒子(例如X玻色子)的衰变可能发生CP破坏,并且满足萨哈罗夫条件。例如,X玻色子衰变成夸克或反夸克的速率可能与反X玻色子衰变成反夸克或夸克的速率不同,从而产生重子不对称性。
GUTs中的CP破坏通常发生在非常高的能量尺度,因此很难通过当前的对撞机直接探测,但它们在解释宇宙重子生成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微子质量与轻子生成(Neutrino Mass and Leptogenesis)

标准模型预测中微子是没有质量的,但这与中微子振荡实验的观测结果相悖,这些实验明确表明中微子具有非零质量。中微子质量的存在本身就是超越标准模型的新物理。

轻子生成机制:
解释中微子质量最流行的机制是seesaw机制,它引入了非常重的右手性中微子。当这些重右手中微子在早期宇宙中衰变时,如果它们的衰变过程存在CP破坏,并且宇宙处于偏离热力学平衡的状态,就可以产生一个净的轻子不对称性。

NLNLˉN_L \ne N_{\bar{L}}

随后,标准模型中的电弱球状子过程可以在非常高的温度下将这种轻子不对称性部分转化为重子不对称性,因为球状子过程虽然破坏B和L,但守恒 BLB-L。因此,如果存在一个非零的 BLB-L 不对称,就可以通过球状子转化为重子不对称。
这种轻子生成机制是目前解释宇宙重子不对称性最被看好的候选者之一。

CP破坏的探测:
轻子生成所需的CP破坏可能在低能量下通过以下方式体现:

  • 中微子振荡中的CP破坏:通过测量中微子振荡中的CP相角 δCP\delta_{CP},我们可以探测轻子扇区中的CP破坏。
  • 无中微子双贝塔衰变(0νββ0\nu\beta\beta:如果这个过程被观测到,将证明轻子数不守恒,并且中微子是马约拉纳粒子(即它们是自己的反粒子)。虽然这个过程本身不直接探测CP破坏,但它是轻子生成理论中的关键环节。

因此,对中微子性质的深入研究,特别是中微子振荡中的CP破坏,为我们理解早期宇宙的重子不对称性提供了关键线索。

实验前沿与未来展望

寻找标准模型之外的CP破坏,需要理论物理学家提出新的模型,也需要实验物理学家设计并执行高精度的测量。当前的粒子物理实验、原子分子物理实验以及宇宙学观测都在为此不懈努力。

粒子物理实验

  1. 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的直接搜索

    • 新粒子搜索:LHC继续寻找超对称粒子、新的希格斯粒子、重规范玻色子(如 WW'ZZ')以及其他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粒子。如果这些粒子被发现,它们可能提供新的CP破坏源泉。
    • 希格斯物理:LHC对希格斯玻色子的精确测量也在进行中。测量希格斯粒子与其他粒子耦合的CP性质,或者寻找希格斯粒子衰变中的CP破坏迹象,将是未来重要的方向。
    • 稀有衰变:寻找标准模型中极为稀有或被禁止的粒子衰变,这些衰变可能会被新物理增强,从而揭示新的CP破坏。
  2. B介子物理实验(Belle II, LHCb)

    • CKM矩阵的精确测量:虽然标准模型已经很好地解释了B介子和K介子系统中的CP破坏,但这些实验仍在不断提高CKM矩阵参数的测量精度。
    • 寻找标准模型偏差:通过测量更多的CP破坏可观测量,并与标准模型的预测进行比较。任何显著的偏差都将是新物理存在的强烈信号。例如,一些稀有B介子衰变(如 Bsμ+μB_s \to \mu^+\mu^-)或角分布测量中的异常可能预示着新的CP破坏。
    • D介子系统中的CP破坏:D介子系统(粲夸克衰变)中的CP破坏在标准模型中预计非常小,因此是寻找新物理引起的CP破坏的极佳窗口。LHCb实验在这方面取得了领先的成果。
  3. K介子物理实验(NA62等)

    • 超稀有K介子衰变:测量 KπννˉK \to \pi \nu \bar{\nu} 等超稀有衰变,对探测新物理具有很高的灵敏度。这些衰变在标准模型中的分支比极小,任何高于预测的信号都可能指向新的CP破坏。

电偶极矩(EDM)实验

EDM实验是寻找新CP破坏的最强大和最灵敏的“低能”探针之一。这些实验并不需要高能量对撞机,而是利用高度冷却的原子、分子或中子在强电磁场中的微小响应。

  • 电子EDM实验:利用极性分子(如ThO,HfF+)或原子(如YbF)的内部电场来探测电子EDM。这些实验已经将电子EDM的上限推进到 de<1.1×1029 ecmd_e < 1.1 \times 10^{-29} \ e \cdot \text{cm},这已经对许多超对称模型施加了严格限制。
  • 中子EDM实验:利用超冷中子在强电场和磁场中进行测量。当前的中子EDM上限为 dn<1.8×1026 ecm|d_n| < 1.8 \times 10^{-26} \ e \cdot \text{cm}。未来一代的实验目标是将灵敏度提高到 1028 ecm10^{-28} \ e \cdot \text{cm} 甚至更高。
  • 原子和核EDM实验:例如利用镭(Ra)、氙(Xe)、汞(Hg)等原子,它们的EDM可以反映出电子EDM或核子EDM的贡献,或更复杂的核子内CP破坏。
    EDM实验的灵敏度每隔几年就会提高一个数量级,它们将继续是新物理和CP破坏研究的核心。

中微子实验

中微子物理是CP破坏研究的另一片热土。

  • 中微子振荡中的CP破坏
    • DUNE (Deep Underground Neutrino Experiment)Hyper-Kamiokande (Hyper-K) 等大型中微子实验项目,旨在精确测量中微子振荡中的CP破坏相角 δCP\delta_{CP}。如果 δCP\delta_{CP} 不是0或 π\pi,那么中微子振荡就存在CP破坏。
    • 这对于验证轻子生成机制至关重要,因为轻子生成需要轻子扇区的CP破坏。
  • 无中微子双贝塔衰变(0νββ0\nu\beta\beta
    • 这个过程(例如 76Ge76Se+2e^{76}\text{Ge} \to ^{76}\text{Se} + 2e^-)是一个假设的衰变,如果发生,将表明轻子数不守恒,并且中微子是马约拉纳粒子。
    • 虽然它不直接测量CP破坏,但它证明了马约拉纳中微子存在,这对许多轻子生成模型来说是前提条件。目前有多个实验(GERDA, EXO, KamLAND-Zen, CUORE, nEXO, LEGEND)正在积极寻找 0νββ0\nu\beta\beta

宇宙学观测与引力波

除了粒子物理实验,宇宙学观测和新生的引力波天文学也可能提供关于早期宇宙CP破坏的线索:

  • 宇宙微波背景(CMB):CMB的偏振模式,特别是B模式偏振,可能包含早期宇宙中CP破坏过程留下的印记。
  • 引力波:如果早期宇宙经历了剧烈的一级相变(如电弱相变或大统一相变),它们可能会产生可探测的引力波背景。这些引力波的性质,包括它们的偏振,可能携带CP破坏的信息。未来的引力波探测器(如LISA)可能探测到这些信号。

理论发展

实验的进展也需要理论的不断创新。理论物理学家正在:

  • 构建新的超越标准模型的理论:在LHC和EDM实验的最新限制下,不断调整和完善超对称、多希格斯、复合希格斯等模型,以寻找新的CP破坏模式。
  • 深入理解CP破坏的宇宙学含义:更精确地计算不同新物理模型中CP破坏对重子不对称性的贡献。
  • 连接不同实验现象:将EDM、稀有衰变、中微子振荡等实验数据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更全面的图景,从而找到新物理的“指纹”。
  • 探索量子引力与CP破坏的联系:在更高的理论层面,例如弦理论或循环量子引力等量子引力理论中,CP破坏可能扮演更根本的角色。

结论

CP破坏,从最初在K介子衰变中被发现,到今天成为粒子物理学和宇宙学最前沿的研究课题之一,始终吸引着物理学家的目光。标准模型中的CP破坏成功解释了已观测到的现象,但其强度远远不足以解释宇宙中巨大的物质-反物质不对称性。这正是“超越标准模型的CP破坏”成为如此紧迫和令人兴奋的研究领域的核心驱动力。

我们探索了多种可能性,从超对称模型中丰富的复相位,到多重希格斯双峰模型中新的希格斯扇区CP破坏,再到左右对称模型和复合希格斯模型中可能出现的新CP破坏源。特别是,通过重右手中微子衰变产生轻子不对称性,并最终转化为重子不对称性的“轻子生成”机制,被认为是目前最有前景的解释之一。

实验物理学家正在通过多种途径寻找这些新物理的蛛丝马迹:大型强子对撞机在能量前沿寻找新粒子,B介子和K介子工厂在强度前沿探测稀有衰变和CP破坏的微小偏差,而灵敏度极高的电偶极矩实验则在寻找极其微弱的CPT破坏信号。此外,中微子振荡实验正努力测量轻子扇区的CP相角,宇宙学观测也在寻找早期宇宙CP破坏的宇宙学印记。

每一次实验测量,无论是发现新粒子还是对EDM设置更严格的限制,都在为我们描绘一幅关于CP破坏和新物理的更清晰图景。这不仅是粒子物理学家的任务,更是人类理解自身起源、宇宙演化以及基本定律的共同努力。未来的十年将是CP破坏研究的关键时期,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实验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理论模型的持续发展,CP破坏的深层秘密终将被揭示,从而打开通往更宏伟物理世界的大门。宇宙不对称的低语,正在逐渐转化为清晰的真理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