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生命科学领域,药物发现无疑是人类健康福祉的基石。然而,这条道路却布满荆棘:高昂的研发成本、漫长的周期、极低的成功率,使得新药的问世成为一场充满挑战的马拉松。在这一背景下,计算化学与人工智能的融合,为药物发现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其中,“虚拟筛选”技术尤为引人注目。它如同药物探索领域的“智能雷达”,能够在海量化合物中迅速锁定潜在的活性分子,极大地提高了研发效率。

而在众多虚拟筛选方法中,“基于药效团的虚拟筛选”以其独特的魅力和高效性,成为了药物化学家们手中的一把利剑。它不拘泥于分子结构的细枝末节,而是专注于药物分子与靶点相互作用的关键特征,以一种抽象而精准的方式,捕捉活性分子的本质。

今天,作为一位技术与数学的博主,我将带领大家深入这场精彩的科学探索之旅,揭开基于药效团的虚拟筛选的神秘面纱,从其基本概念、核心原理,到构建策略、应用实践,乃至面临的挑战与未来的展望,力求呈现一幅全面而深刻的画卷。

一、药物发现的困境与虚拟筛选的崛起

药物发现:一场耗资巨大、风险极高的“赌博”

传统药物发现是一个漫长而昂贵的过程。从靶点识别与验证,到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优化,再到临床前和临床试验,一个新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通常需要10-15年时间,耗费数十亿美元,而成功率却不足万分之一。这种“高投入、高风险、低产出”的模式,严重制约了新药的研发进程。其中,早期筛选阶段,即从数十万甚至数百万化合物库中找到少量具有活性的“先导化合物”,是效率最低、耗时最长的环节之一。

计算化学的曙光:虚拟筛选应运而生

随着计算机科学和计算化学的飞速发展,科学家们开始尝试利用计算模拟来加速药物发现过程。虚拟筛选(Virtual Screening, VS)便是其中最成功的应用之一。虚拟筛选是指利用计算方法,在大型化合物数据库中,通过预测分子与靶标的结合能力或基于特定药效团特征进行匹配,从而快速识别潜在的活性化合物。

虚拟筛选的主要优势在于:

  • 成本效益高: 大幅减少了湿实验的试剂消耗和人工成本。
  • 效率显著提升: 在短时间内筛选数百万甚至数十亿分子,远超传统高通量筛选(HTS)的能力。
  • 靶向性更强: 能够针对特定靶点或作用机制进行定向筛选。
  • 环境友好: 减少了化学废物的产生。

根据其原理,虚拟筛选通常分为两大类:

  1. 基于结构的虚拟筛选 (Structure-Based Virtual Screening, SBVS): 当已知靶蛋白的三维结构时,通过分子对接(Molecular Docking)等方法,模拟配体与蛋白活性位点的结合模式,并评估结合强度。
  2. 基于配体的虚拟筛选 (Ligand-Based Virtual Screening, LBVS): 当靶蛋白结构未知,但已知少量活性化合物时,通过分析这些活性配体的共同特征,推断其与靶点的相互作用模式。基于药效团的虚拟筛选正是LBVS中最强大和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

二、药效团:药物-靶点相互作用的抽象表征

什么是药效团?

药效团 (Pharmacophore) 是药物发现领域一个核心且强大的概念。它并非指一个具体的分子,而是一组空间排列特定的分子特征,这些特征对于分子与特定生物靶点发生识别、结合以及产生生物活性至关重要。简而言之,药效团是活性分子在三维空间中对生物靶点发挥药理作用所必需的最小的、关键的化学结构特征和空间几何排列的抽象表示。

这些“特征”通常包括:

  • 氢键受体 (Hydrogen Bond Acceptor, HBA): 能够接受氢键的原子,通常是具有孤对电子的原子,如氧、氮、硫。
  • 氢键供体 (Hydrogen Bond Donor, HBD): 能够提供氢键的原子,通常是连接着电负性原子(如O、N、S)的氢原子。
  • 疏水中心 (Hydrophobic Feature, HYD): 由脂肪族或芳香族碳原子组成,参与疏水相互作用的区域。
  • 正离子中心 (Positive Ionizable/Charge, PI): 带正电荷的基团,如胺基。
  • 负离子中心 (Negative Ionizable/Charge, NI): 带负电荷的基团,如羧酸根。
  • 芳香环 (Aromatic Ring, AR): 参与π-π堆叠等相互作用的芳香结构。

这些特征在三维空间中的相对位置和距离是药效团的关键组成部分。一个药效团模型不仅仅是这些特征的列表,更重要的是它们在空间中的几何关系。

药效团的起源与发展

药效团的概念最早由Paul Ehrlich在20世纪初提出,他认为药物分子中必须包含与受体结合的特定基团,才能产生药理作用。然而,直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化学工具的成熟,药效团才真正被应用于药物设计中,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强大的工具。

药效团的生成策略

药效团模型的生成主要有两种策略:

1. 基于配体的药效团 (Ligand-based Pharmacophore)

当靶蛋白结构未知,但有一组已知活性(或非活性)化合物时,可以通过分析这些化合物的结构特征来构建药效团。其核心思想是,所有具有相同生物活性的分子,必然拥有一些共同的、对活性至关重要的三维特征和空间排布。

构建步骤:

  • 分子集合的选择: 选取一系列已知活性和非活性化合物。活性化合物应具有多样性,以避免模型过于偏向某一类骨架。
  • 构象生成: 由于分子是柔性的,需要生成每个分子的多种可能构象,以覆盖其构象空间。
  • 分子叠合与特征识别: 尝试将这些分子的活性构象进行叠合(alignment),寻找它们共同的、空间重叠的药效团特征。这通常需要复杂的算法来识别并优化这些特征的空间位置和容许范围。
  • 模型验证: 利用已知活性和非活性分子数据集对生成的药效团模型进行验证,评估其区分活性分子与非活性分子的能力。

这种方法生成的药效团被称为“共同特征药效团” (Common Feature Pharmacophore)。

2. 基于结构的药效团 (Structure-based Pharmacophore)

当靶蛋白的三维结构已知,并且最好有配体-蛋白复合物的晶体结构时,可以直接从复合物结构中提取药效团信息。这种方法通常更准确,因为它直接反映了配体与靶点之间的实际相互作用。

构建步骤:

  • 活性位点分析: 识别靶蛋白的活性位点,分析其中氨基酸残基的性质(如极性、疏水性、可电离性)。
  • 相互作用识别: 从配体-蛋白复合物的晶体结构(例如PDB数据库中的数据)中,识别配体与活性位点残基之间的关键相互作用,例如氢键、盐桥、疏水相互作用、π-π堆叠等。
  • 药效团特征映射: 将这些相互作用映射为药效团特征点,并记录它们在三维空间中的坐标。例如,如果配体的一个羰基与受体形成氢键,那么羰基的氧原子可能被定义为一个HBA特征。

药效团的优势与局限性

优势:

  • 概念直观: 易于理解分子与靶点相互作用的本质。
  • 计算效率高: 相较于分子对接,药效团匹配通常计算量更小,筛选速度更快。
  • 跨骨架识别: 能够识别具有不同化学骨架但却能与同一靶点结合的活性分子,这对于发现新颖结构非常重要。
  • 无需靶点结构: 基于配体的方法可以在靶点结构未知时进行。

局限性:

  • 构象依赖性: 模型的准确性高度依赖于活性分子构象的正确选择。
  • 假阳性/假阴性: 有可能出现与药效团匹配但无活性的假阳性分子,或不匹配药效团但有活性的假阴性分子。
  • 信息损失: 药效团是高度抽象的,忽略了分子的全部结构信息,可能导致一些重要细节的丢失。
  • 排除体积: 优秀的药效团模型往往需要结合“排除体积”(Excluded Volume)的概念,即定义分子不能占据的空间区域,以避免识别出过于庞大或无法结合的分子。

三、基于药效团的虚拟筛选工作原理

基于药效团的虚拟筛选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其核心在于将待筛选化合物的分子特征与预先构建的药效团模型进行三维匹配。

基本流程

  1. 药效团模型构建 (Pharmacophore Model Generation): 这是整个流程的起点。如前所述,根据是否有靶点结构,选择基于配体或基于结构的方法,构建一个或多个能够代表活性分子特征的模型。
  2. 数据库准备 (Database Preparation):
    • 化合物库选择: 选择需要筛选的化合物数据库,如Enamine、ZINC、ChemBridge等。
    • 构象生成: 由于药效团匹配是三维的,需要为数据库中的每个分子生成其可能的低能量三维构象。这一步至关重要,因为如果分子的正确构象没有被生成,即使它能与药效团匹配,也可能被漏掉(假阴性)。通常会生成多个构象,以覆盖分子的柔性。
    • 特征映射: 对数据库中的每个构象,识别并映射出其包含的药效团特征点(HBA, HBD, HYD等)。
  3. 药效团匹配 (Pharmacophore Matching): 这是核心计算步骤。将数据库中每个分子的每个构象的特征点,与药效团模型中的特征点进行比对。目标是找到能够与模型中的所有(或大部分)特征点在空间上高度重叠的分子构象。
    • 匹配过程通常涉及复杂的几何算法和优化,旨在最小化模型特征点与分子特征点之间的距离偏差。
    • 匹配成功后,通常会计算一个匹配得分,反映匹配的质量。
  4. 筛选结果分析与优化 (Result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 结果排序: 根据匹配得分对筛选出的化合物进行排序。
    • 可视化与手动检查: 对高分化合物进行三维可视化,检查其与药效团模型的匹配情况,并评估其分子结构合理性、是否含有毒性基团等。
    • 二次筛选: 筛选出的化合物通常需要进一步的验证,例如分子对接、QSAR分析、ADMET预测,最终进行湿实验验证。

药效团匹配算法

药效团匹配的挑战在于分子的柔性。一个分子可能有成千上万种构象,而我们只需要找到其中一个能与药效团完美匹配的构象。

  • 刚性匹配: 早期方法,假设分子是刚性的。将每个预先生成的构象与药效团模型进行比较。
  • 柔性匹配: 更高级的方法。在匹配过程中允许分子进行一定程度的构象调整,以更好地适应药效团模型。这通常通过构象搜索算法与匹配算法的结合来实现。

匹配算法的目标是找到一种几何变换(平移和旋转),使得分子特征点与药效团模型特征点之间的欧氏距离之和最小。假设药效团模型有 NN 个特征点 Pi=(xPi,yPi,zPi)P_i = (x_{P_i}, y_{P_i}, z_{P_i}),而分子构象有 NN 个匹配的特征点 Mi=(xMi,yMi,zMi)M_i = (x_{M_i}, y_{M_i}, z_{M_i}),那么匹配质量可以用均方根偏差 (RMSD) 来衡量:

RMSD=1Ni=1NPiMi2RMSD = \sqrt{\frac{1}{N} \sum_{i=1}^{N} ||P_i - M_i||^2}

匹配算法会尝试找到最佳的旋转和平移矩阵,使得 RMSDRMSD 最小。

关键技术与挑战

构象生成 (Conformer Generation)

构象生成是药效团虚拟筛选中的“瓶颈”之一。一个分子的可能构象数量随着原子数的增加呈指数级增长。因此,高效且准确地生成具有代表性的低能量构象至关重要。

  • 系统搜索 (Systematic Search): 通过系统地旋转键角来枚举所有可能的构象,计算量大,适用于小分子。
  • 随机搜索 (Stochastic Search): 如蒙特卡洛(Monte Carlo)方法,随机改变键角并接受能量更低的构象。
  • 距离几何 (Distance Geometry): 利用距离矩阵来构建构象。
  • 分子动力学 (Molecular Dynamics, MD): 模拟分子在时间和空间中的运动,从中提取构象。

常用的商业软件如Schrödinger的LigPrep和OpenEye的OMEGA等都提供了强大的构象生成功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 示例:使用RDKit生成分子构象
from rdkit import Chem
from rdkit.Chem import AllChem

# 定义一个分子
mol = Chem.MolFromSmiles('CCN(CC)CC(=O)O') # 二乙基甘氨酸

# 确保分子有H原子,以便更好地生成构象
mol = Chem.AddHs(mol)

# 生成3D构象
# numConfs: 生成的构象数量
# randomSeed: 随机种子,保证结果可复现
# enforceChirality: 是否强制手性
AllChem.EmbedMolecule(mol, AllChem.ETKDGv3(), numConfs=50, randomSeed=42)

# 对生成的构象进行能量最小化
# AllChem.MMFFOptimizeMolecule(mol) 或 AllChem.UFFOptimizeMolecule(mol)
# 遍历所有构象并进行优化
for i, conf in enumerate(mol.GetConformers()):
ff_props = AllChem.MMFFGet = AllChem.MMFFGetMoleculeProperties(mol)
AllChem.MMFFOptimizeMolecule(mol, confId=i, mmffProps=ff_props)
energy = AllChem.MMFFGetMoleculeForceField(mol, mmffProps=ff_props, confId=i).CalcEnergy()
print(f"构象 {i+1} 能量: {energy:.2f} kcal/mol")

print(f"分子 {Chem.MolToSmiles(mol)} 生成了 {mol.GetNumConformers()} 个构象。")

# 实际虚拟筛选中,这些构象会被用于后续的药效团匹配。
# 这是一个非常基础的示例,专业的工具会进行更彻底和智能的构象搜索。

假阳性与假阴性

这是所有虚拟筛选方法都面临的问题。

  • 假阳性 (False Positives): 分子与药效团模型匹配,但实际上没有活性。这可能是因为模型过于宽松,或者分子中存在其他不利于结合的因素。
  • 假阴性 (False Negatives): 分子有活性,但未能与药效团模型匹配。这可能是因为构象生成不充分,或者模型没有捕捉到所有关键的相互作用。

为了减少这些问题,通常需要结合多种筛选方法(如药效团筛选 + 分子对接),并进行严格的模型验证。

四、药效团模型的构建策略与软件工具

构建高质量的药效团模型是成功进行虚拟筛选的关键。

基于配体的方法:Common Feature Pharmacophore

这种方法适用于只有活性分子数据,而无靶点结构的情况。其核心是寻找一组活性分子的共同药效团特征。

典型流程:

  1. 准备活性分子集: 至少需要5-10个具有良好活性且结构多样的分子。
  2. 构象生成与特征提取: 对每个活性分子生成大量构象,并识别其药效团特征点。
  3. 叠合与共识: 软件算法会尝试在所有分子的构象集中寻找一个最佳的重叠,使得一组公共的药效团特征点能够最大化地被所有(或大部分)活性分子所满足。
    • 例如,如果所有活性分子都有一个HBA和一个HBD,并且它们在空间中的相对位置相似,那么这个HBA和HBD的组合及其空间关系就可能成为药效团模型的一部分。
  4. 排除体积 (Excluded Volume): 这是基于配体药效团模型的强大补充。通过分析非活性分子的结构,识别那些活性分子不占据的空间区域。在筛选时,如果待筛选分子占据了这些排除体积区域,则认为其不可能有活性。这有助于减少假阳性。
  5. 模型验证与优化: 利用训练集和测试集(包含活性和非活性分子)评估模型的预测能力、选择性以及鲁棒性。

基于结构的方法:从复合物中提取

当靶蛋白的三维结构以及其与配体的复合物结构可用时,可以直接从中提取药效团。

典型流程:

  1. 导入复合物结构: 从PDB等数据库下载蛋白-配体复合物的晶体结构。
  2. 活性位点分析: 识别配体在蛋白活性位点中的结合模式,观察配体与活性位点氨基酸残基之间的氢键、盐桥、疏水相互作用等。
  3. 自动/手动提取特征:
    • 自动提取: 大多数软件可以根据预设的规则自动识别并提取这些相互作用为药效团特征点。例如,距离合适的氢键供体和受体会被映射为HBD和HBA点。
    • 手动调整: 专家可以根据对生物学和化学的理解,手动添加、删除或调整特征点,以更好地反映关键相互作用。
  4. 模型优化: 可以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考虑蛋白的柔性,从MD轨迹中提取多个药效团模型,构建“动态药效团”。

市售与开源软件工具

药效团建模和虚拟筛选是计算化学领域的热点,有许多强大的软件工具:

  • Schrödinger Suite (Phase): 非常流行的商业软件,其Phase模块提供了全面的基于配体和基于结构的药效团建模、筛选和分析功能。它支持多达16种不同的特征类型,并能很好地处理分子的柔性。
  • Dassault Systèmes BIOVIA (Discovery Studio): 另一个业界广泛使用的商业套件,其Pharmacophore模块提供类似的功能,包括Common Feature Pharmacophore、Catalyst算法等。
  • OpenEye Scientific Software (OMEGA, ROCS): OpenEye的工具以其快速的构象生成(OMEGA)和基于形状的分子匹配(ROCS)而闻名,这些技术也常与药效团方法结合使用。ROCS(Rapid Overlay of Chemical Structures)可以进行基于形状的药效团匹配。
  • MOE (Molecular Operating Environment): 加拿大CCG公司的MOE也提供了完善的药效团建模与筛选功能。
  • RDKit: 这是一个优秀的开源化学信息学库。虽然它没有完整的药效团建模和匹配模块,但它提供了构建药效团所需的基础功能,如分子特征识别、构象生成等,可以作为自定义脚本开发的基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 示例:使用RDKit识别分子中的药效团特征
    from rdkit import Chem
    from rdkit.Chem import AllChem
    from rdkit.Chem.rdMolDescriptors import GetFeatureMol # 这个函数是用于可视化的,通常直接用GetPharmacophoreFeatures

    # 定义一个简单的分子
    mol = Chem.MolFromSmiles('O=C(O)c1ccccc1') # 苯甲酸,包含HBA, HBD, AR等特征

    # 生成3D构象 (如果需要获取特征的3D坐标)
    mol = Chem.AddHs(mol)
    AllChem.EmbedMolecule(mol, AllChem.ETKDGv3())

    # RDKit的特征提取功能
    # GetPharmacophoreFeatures 会返回一个 PharmacophoreFeature 对象的列表
    # 这些对象包含特征类型 (Family), 子类型 (Type), 作用原子索引 (AtomIds) 等信息
    feats = AllChem.GetPharmacophoreFeatures(mol)

    print(f"分子 {Chem.MolToSmiles(mol)} 的药效团特征:")
    for i, feat in enumerate(feats):
    print(f"特征 {i+1}:")
    print(f" 类型: {feat.GetFamily()} (如 Donor, Acceptor, Hydrophobe, Aromatic)")
    print(f" 名称: {feat.GetType()} (如 Donor_1, Acceptor_1, Ring_1)")
    print(f" 原子索引: {feat.GetAtomIds()}")
    # 如果分子有构象,可以获取特征的3D坐标
    if mol.GetNumConformers() > 0:
    # 对于多原子特征(如芳香环),坐标可以是质心
    atom_coords = [mol.GetConformer().GetAtomPosition(atom_idx) for atom_idx in feat.GetAtomIds()]
    # 简单示例,取第一个原子坐标
    pos = atom_coords[0]
    print(f" 坐标 (示例, 第一个原子): ({pos.x:.2f}, {pos.y:.2f}, {pos.z:.2f})")

    # 这是一个非常简化的示例,实际药效团匹配远比这复杂,
    # 需要考虑三维构象、特征间的空间距离和角度等。
    # RDKit本身不直接提供完整的药效团匹配引擎,但可以作为构建自定义工具的基础。

五、实践案例与高级应用

成功案例

基于药效团的虚拟筛选已在多个药物发现项目中取得了显著成功。例如:

  • 激酶抑制剂的发现: 许多激酶抑制剂的活性位点具有相似的药效团特征,基于药效团的筛选常用于发现新颖的激酶抑制剂骨架。
  • G蛋白偶联受体 (GPCR) 配体的发现: GPCRs是重要的药物靶点,其配体结合位点相对保守,药效团模型在筛选GPCRs激动剂或拮抗剂方面表现出色。
  • 抗癌药物和抗病毒药物的开发: 在许多靶点结构未知或难以结晶的情况下,基于活性分子的药效团筛选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这些案例共同证明了药效团筛选在缩短药物发现周期、降低成本方面的巨大潜力。

与其它虚拟筛选方法的结合

为了克服单一方法的局限性,药效团筛选常与其他虚拟筛选方法结合使用,形成多阶段、串联或并联的筛选策略:

  1. 药效团筛选作为初筛: 在庞大的化合物库中,首先使用药效团模型快速筛选出数千到数万个潜在命中分子。这一步速度快,能够显著缩小化合物库的规模。
  2. 分子对接作为精筛: 对药效团筛选得到的命中分子,进行更精细的分子对接计算。分子对接能够考虑配体与靶蛋白之间更复杂的相互作用,如范德华力、静电作用,并提供详细的结合模式,从而进一步提高筛选精度,减少假阳性。
  3. 结合QSAR/QSPR: 将筛选出的分子与定量构效关系 (QSAR) 模型结合,预测其活性值或理化性质,进一步优化选择。
  4. 与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的融合:
    • 药效团特征作为输入: 药效团特征(如是否存在某个特征,或特征间的距离)可以作为机器学习模型的输入特征,用于构建预测活性、ADMET性质的模型。
    • AI生成药效团: 尝试利用深度学习方法,从大量的结构-活性数据中自动学习并生成药效团模型。
    • 基于药效团的生成模型: 将药效团约束集成到分子生成模型中,生成符合特定药效团特征的新颖分子。

逆向药效团 (Inverse Pharmacophore)

这是一个相对新兴且有趣的领域。传统的药效团是“配体驱动”或“靶点驱动”来寻找配体。而逆向药效团的概念是,给定一个分子的结构,如何预测它可能与哪些靶点结合,或者可能激发出哪些药效团。这本质上是识别分子上的潜在药效团特征,然后与已知靶点-药效团数据库进行匹配,以实现“药物重定位”或“副作用预测”。

六、挑战与展望

尽管基于药效团的虚拟筛选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它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 构象空间的巨大性: 分子柔性导致构象空间巨大,即便使用最先进的构象生成算法,也难以保证穷尽所有低能量构象,这可能导致假阴性。
  • 模型准确性与特异性: 药效团模型的泛化能力和特异性仍然需要提高。一个过于通用的模型可能产生大量假阳性,而过于特异的模型可能漏掉新颖的活性分子。
  • 溶剂效应与熵效应: 药效团模型通常不直接考虑溶剂效应和结合过程中的熵变,而这些因素对分子的结合亲和力至关重要。
  • 蛋白质柔性: 基于结构的药效团模型通常假设蛋白质是刚性的,或只考虑了有限的柔性,但蛋白质在结合过程中会发生构象变化,这可能影响药效团的准确性。
  • 多靶点效应: 许多药物并非只作用于单一靶点,多靶点药效团的构建和筛选是一个更复杂的挑战。

展望未来,基于药效团的虚拟筛选将朝着以下方向发展:

  • 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 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将进一步提升药效团模型的构建效率和预测精度,例如通过深度学习自动识别并加权重要的药效团特征。
  • 更精准的构象采样与柔性处理: 新的算法和更强大的计算资源将使得构象生成和柔性匹配更加彻底和准确,例如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来捕捉蛋白质和配体的动态相互作用。
  • 多尺度模拟: 结合量子化学计算来精确描述关键的相互作用,同时结合粗粒化模型来处理大分子体系,实现不同尺度之间的信息传递。
  • “黑箱”模型的解释性: 随着AI模型的复杂化,如何从这些“黑箱”模型中提取出可解释的化学/生物学意义(如药效团特征),将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 集成平台与自动化: 虚拟筛选流程将更加自动化和集成化,从化合物数据库的准备到药效团模型的构建、筛选和结果分析,都将实现在统一的平台上高效运行。

结语

基于药效团的虚拟筛选,作为药物发现领域的一项革命性技术,已经深刻改变了我们寻找新药的方式。它以其独特的抽象化视角,帮助科学家们穿透复杂的分子结构,直击药物作用的本质。从早期的概念萌芽,到如今的广泛应用,药效团筛选已经证明了其在加速先导化合物发现、降低研发成本方面的巨大价值。

然而,科学的进步永无止境。面对日益复杂的疾病挑战和不断增长的计算能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高性能计算的赋能下,基于药效团的虚拟筛选将继续演进,变得更加智能、精准和高效。它不仅将继续作为药物发现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更将与其他前沿技术深度融合,共同开启药物研发的新纪元,为人类健康带来更多希望。这是一场激动人心的旅程,而我们,作为技术爱好者,有幸见证并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