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化学的世界里,碳-碳(C-C)键是骨架,是构成有机分子复杂结构的基础。从简单的甲烷到复杂的蛋白质、DNA,乃至我们身边的塑料和药物,C-C键无处不在,其形成与断裂是化学转化的核心。传统上,C-C键的构建往往依赖于高温、强酸、强碱或贵金属催化剂等苛刻条件,这不仅能耗巨大,还可能产生大量废弃物,与日益增长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背道而驰。

然而,大自然早已为我们指明了另一条道路:光。光合作用是光诱导C-C键形成的宏伟典范,植物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复杂的有机分子,为地球生命提供了能量和物质基础。受此启发,科学家们也开始探索如何利用光能,以更温和、更精准、更环保的方式实现C-C键的构建。

光诱导C-C键形成反应,正是这样一种充满魔力的化学转化。它利用光子所携带的能量,将分子提升到更高的能量态——激发态,从而赋予它们全新的反应活性。在激发态下,分子可以经历传统热力学条件下难以实现的转化,打开了合成化学的新篇章。这项技术不仅为药物合成、材料科学、生物探针等领域提供了强大的工具,也预示着一个更加绿色、高效的化学未来。

作为一名技术和数学博主,qmwneb946 很高兴能带领大家深入这个迷人的领域,从光的本质到分子与光的互动,从核心反应机制到前沿应用,我们将一同揭开光诱导C-C键形成反应的神秘面纱,领略光化学的独特魅力。

光的本质与分子跃迁的舞蹈

要理解光诱导C-C键形成,首先要理解光本身以及分子是如何与光相互作用的。

什么是光?

光,或者更准确地说,电磁辐射,是一种以波粒二象性存在的能量形式。它既可以被视为在空间中传播的电磁波,也可以被视为一份份离散的能量包——光子。不同波长的光子携带不同大小的能量。例如,可见光是我们眼睛能感知到的波长范围,而紫外光和红外光则具有更高和更低的能量。

光子的能量 EE 与其频率 ν\nu 和波长 λ\lambda 之间存在着如下关系:

E=hν=hcλE = h\nu = \frac{hc}{\lambda}

其中 hh 是普朗克常数 (6.626×1034 Js6.626 \times 10^{-34} \text{ J}\cdot\text{s}),cc 是光速 (3.00×108 m/s3.00 \times 10^8 \text{ m/s})。
这意味着短波长的光(如紫外光)携带更高的能量,足以引发分子内部的电子跃迁,进而驱动化学反应。

分子如何与光相互作用:激发态的诞生

当光子与分子相遇时,如果光子的能量恰好与分子中某个电子能级之间的能量差相匹配,分子就会吸收这个光子,从而将一个电子从基态(最低能量状态)提升到更高的能量能级,形成“激发态”。

电子跃迁的类型有很多,取决于电子所在的轨道:

  • σσ\sigma \rightarrow \sigma^* 跃迁:发生在单键(sigma键)中的电子,通常需要非常高的能量(远紫外光),例如烷烃。
  • nσn \rightarrow \sigma^* 跃迁:非键(孤对)电子跃迁到反键sigma轨道,例如醇、胺。
  • ππ\pi \rightarrow \pi^* 跃迁:发生在双键或三键(pi键)中的电子,例如烯烃、芳香化合物,通常在紫外或可见光区。
  • nπn \rightarrow \pi^* 跃迁:非键电子跃迁到反键pi轨道,例如酮、醛,通常在可见光或近紫外区。

一旦分子进入激发态,它就不再稳定。它会以多种方式释放多余的能量并返回基态:

  1. 荧光 (Fluorescence):从单重激发态直接发射光子回到单重基态,通常在纳秒级别完成。
  2. 磷光 (Phosphorescence):从三重激发态发射光子回到单重基态,由于自旋禁阻,这个过程很慢,可能持续微秒到数秒。
  3. 内转换 (Internal Conversion, IC):从高能激发态无辐射地快速弛豫到低能激发态(通常是最低单重激发态)。
  4. 系间窜越 (Intersystem Crossing, ISC):从单重激发态无辐射地改变自旋,转移到三重激发态。这是许多光化学反应的关键步骤,因为三重激发态通常寿命更长,反应活性更高。
  5. 振动弛豫 (Vibrational Relaxation):激发态分子通过与周围分子的碰撞,将能量以热能形式耗散。
  6. 能量转移 (Energy Transfer):激发态分子将其能量转移给另一个分子,使其也进入激发态。
  7. 电子转移 (Electron Transfer):激发态分子作为氧化剂或还原剂,与另一个分子进行电子转移,形成自由基离子。

这些过程可以用一个著名的“贾布隆斯基图 (Jablonski Diagram)”来清晰地表示。简单来说,光化学反应通常发生在激发态上,特别是寿命相对较长的三重激发态,因为它们有足够的时间与反应伙伴发生碰撞并进行化学键的重排。

光诱导C-C键形成的核心机制

光诱导C-C键的形成并非单一的机制,而是多种光物理和光化学过程协同作用的结果。我们主要可以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类核心机制。

周环反应 (Pericyclic Reactions)

周环反应是一类特殊的协同反应,在整个反应过程中,键的形成和断裂是同步进行的,并通过一个环状过渡态实现。在光照条件下,分子进入激发态,其轨道对称性发生改变,从而可以遵循与热力学条件下不同的选择性规则,甚至实现热力学“禁阻”的反应。Woodward-Hoffmann规则是描述周环反应选择性的基石,它基于前线轨道理论,揭示了热力学和光化学反应的独特之处。

[2+2] 环加成反应 (Cycloaddition)

这是光诱导C-C键形成中最经典的周环反应之一。两个不饱和键(如烯烃或羰基化合物)在光照下发生环加成,形成四元环。
一个著名的例子是Paterno-Büchi 反应,即羰基化合物(如酮或醛)与烯烃在紫外光照射下形成氧杂环丁烷(oxetane)。
例如,苯甲酮与2-甲基丙烯在紫外光照射下:

1
2
3
4
5
6
7
           O
//
Ph-C-Ph + H2C=C(CH3)2 --hv--> Ph-C---C(CH3)2
\ /
O
|
CH2

这个反应通常经历三重激发态的羰基与烯烃的反应,形成双自由基中间体,然后闭环。其区域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可以受到电子效应和位阻效应的影响。

另一个例子是烯烃的二聚反应,例如环己烯在光照下形成环丁烷衍生物:

1
2
3
4
5
  _
/ \
| |
\ _ /
Cyclohexene --hv--> Dimer (various isomers)

[2+2]环加成在热力学上是禁阻的,但在光照下通过激发态的对称允许路径得以实现,展现了光化学的独特威力。

[4+2] 环加成反应 (Cycloaddition)

虽然 Diels-Alder 反应是热力学上最重要的[4+2]环加成反应,但在某些情况下,光照也可以驱动或改变[4+2]环加成。例如,某些不饱和酮在光照下可以与富电子烯烃发生光诱导的[4+2]环加成。不过,相较于[2+2]环加成,光诱导的[4+2]环加成相对较少见或需要更特殊的底物设计。

电环化反应 (Electrocyclic Reactions)

电环化反应涉及一个不饱和链状分子末端原子之间形成或断裂一个sigma键,同时伴随着pi键的重新排布。
例如,环己二烯的开环和闭环反应:

1
2
3
4
5
6
7
  _
/=\
| |
\_=_/
1,3-Cyclohexadiene --hv--> 1,3,5-Hexatriene (ring opening)

1,3,5-Hexatriene --hv--> 1,3-Cyclohexadiene (ring closing)

同样,Woodward-Hoffmann规则预测了这些反应的旋光选择性(conrotatory或disrotatory),并且光化学与热力学反应的选择性是相反的。例如,1,3-环己二烯在光照下倾向于以“协同对旋”模式开环。

自由基反应 (Radical Reactions)

自由基是含有一个或多个未配对电子的原子或分子。它们通常非常活泼,因为它们倾向于通过形成新键来使未配对电子配对。光是产生自由基的有效方式,通过均裂或单电子转移。

自由基的产生

  1. 均裂 (Homolytic Cleavage):分子吸收光子后,键的两个电子均匀分配给两个原子,形成两个自由基。例如,过氧化物或偶氮化合物在光照下很容易发生均裂:

    1
    2
    R-O-O-R  --hv-->  2 R-O•
    R-N=N-R --hv--> 2 R• + N2

    Norrish I 型和 II 型裂解是羰基化合物中常见的自由基生成机制。

    • Norrish I 型:醛或酮的C-C键在光照下均裂,形成酰基自由基和烷基自由基。
    • Norrish II 型:带有γ\gamma-氢的羰基化合物,在光照激发后通过分子内氢转移形成1,4-双自由基,进而发生C-C键的裂解或形成环丁醇。
  2. 光诱导电子转移 (Photoinduced Electron Transfer, PET):当激发态分子与另一个分子发生单电子转移时,会产生自由基离子对。这些自由基离子可以进一步反应,或者通过质子转移、脱羧等过程转化为中性自由基。

    1
    2
    3
    4
    D + A  --hv-->  D* + A
    D* + A --> D•+ + A•- (氧化性淬灭)

    D + A* --> D•+ + A•- (还原性淬灭)

    其中 D 是电子供体,A 是电子受体。形成的自由基离子(D+D^{\cdot+}AA^{\cdot-})是高度活泼的C-C键形成前体。

  3. 氢原子转移 (Hydrogen Atom Transfer, HAT):在某些光化学反应中,激发态物种可以直接从另一个分子中提取氢原子,生成两个自由基。这在自由基链式反应中很常见。

自由基偶联/加成形成C-C键

一旦生成自由基,它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形成新的C-C键:

  • 自由基-自由基偶联:两个自由基直接结合形成一个新的sigma键。例如Pinacol偶联反应,酮或醛在光照和还原剂作用下形成1,2-二醇。
  • 自由基加成:自由基加成到不饱和键(如烯烃、炔烃、芳香环)上,形成一个新的自由基,这个新的自由基可以继续反应。这在光聚合和自由基链式反应中非常常见。

光氧化还原催化 (Photoredox Catalysis)

光氧化还原催化是近年来光化学领域最活跃和最重要的进展之一,它完美结合了光化学和氧化还原化学。它利用光能驱动单电子转移(SET)过程,从而生成高度活泼的自由基中间体,进而实现各种C-C键形成反应。

机制简介

光氧化还原催化循环通常涉及一个光催化剂(PC),它在可见光照射下被激发,然后通过SET过程与底物相互作用,生成自由基。
光催化剂可以是:

  • 过渡金属配合物:如铱 (Ir) 或钌 (Ru) 的多吡啶配合物,它们具有高的量子产率、长寿命的激发态和可调的氧化还原电位。
  • 有机染料:如吖啶盐、吩噻嗪、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材料,它们通常更廉价、毒性更低。
  • 半导体纳米材料:如 TiO2\text{TiO}_2, CdS\text{CdS}, g-C3N4\text{g-C}_3\text{N}_4 等,它们可以吸收光并产生电子-空穴对,驱动氧化还原反应。

光氧化还原催化剂通常通过两种主要的循环模式运作:

  1. 还原淬灭循环 (Reductive Quenching Cycle)

    • PC + hνPCh\nu \rightarrow \text{PC}^* (激发态光催化剂)
    • PC\text{PC}^* + 还原剂 (如胺、羧酸) PC\rightarrow \text{PC}^{\cdot-} + 氧化性自由基 (如胺自由基阳离子、烷基自由基)
    • PC\text{PC}^{\cdot-} + 氧化剂 (如卤代烃、烯烃) PC\rightarrow \text{PC} + 还原性自由基 (如烷基自由基、烯烃自由基阴离子)
    • 随后,生成的两个自由基(氧化性自由基和还原性自由基)可以偶联形成新的C-C键。
    1
    2
    3
    4
    5
    流程示意图 (Pseudocode):
    PC + light -> PC*
    PC* + R-H (reducing substrate) -> PC•- + R•
    PC•- + R'-X (oxidizing substrate) -> PC + R'• + X-
    R• + R'• -> R-R' (C-C bond formation)

    在此循环中,光催化剂被还原,然后被氧化回到基态。

  2. 氧化淬灭循环 (Oxidative Quenching Cycle)

    • PC + hνPCh\nu \rightarrow \text{PC}^*
    • PC\text{PC}^* + 氧化剂 (如碘盐、亲电试剂) PC+\rightarrow \text{PC}^{\cdot+} + 还原性自由基 (如烷基自由基)
    • PC+\text{PC}^{\cdot+} + 还原剂 (如烯烃、芳香化合物) PC\rightarrow \text{PC} + 氧化性自由基 (如烯烃自由基阳离子、芳香自由基阳离子)
    • 随后,自由基偶联形成C-C键。
    1
    2
    3
    4
    5
    流程示意图 (Pseudocode):
    PC + light -> PC*
    PC* + R'-X (oxidizing substrate) -> PC•+ + R'• + X-
    PC•+ + R-H (reducing substrate) -> PC + R• + H+
    R• + R'• -> R-R' (C-C bond formation)

    在此循环中,光催化剂被氧化,然后被还原回到基态。

光氧化还原催化的典型应用

光氧化还原催化已经彻底改变了有机合成领域,实现了许多以前难以或无法进行的C-C键形成反应:

  • 脱羧偶联反应:利用光氧化还原催化剂,可以从羧酸衍生物中生成烷基自由基,然后与各种亲电试剂(如烯烃、炔烃、芳基卤代物)偶联。例如,Gohda偶联、Minisci型反应。

    RCO2HPC,hvR+CO2R-CO_2H \xrightarrow{PC, hv} R\cdot + CO_2

    R+olefinRolefinR\cdot + \text{olefin} \rightarrow R-\text{olefin}\cdot

  • 交叉偶联反应:传统上需要重金属(如钯)的Suzuki、Heck等偶联反应,现在可以通过光氧化还原催化剂在温和条件下实现。
  • 氢化烷基化/芳基化反应:将烷基或芳基自由基加成到不饱和键上,同时进行氢化。
  • C-H键活化:直接对惰性C-H键进行官能化,形成新的C-C键,极大地提高了合成效率。
  • 远端官能化:通过自由基迁移等策略,实现对分子远端C-H键的选择性活化和C-C键形成。

能量转移 (Energy Transfer)

除了直接吸收光子产生激发态外,分子还可以通过能量转移过程间接获得能量。这通常发生在“敏化剂”吸收光子后,将其能量传递给另一个“受体”分子,使受体分子进入激发态。

  • Dexter 能量转移 (Exchange Energy Transfer):通常发生在短距离,通过轨道重叠实现电子的交换,通常涉及三重激发态之间的能量转移。
  • Förster 能量转移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通常发生在长距离,通过偶极-偶极相互作用,不需要分子接触。

在光诱导C-C键形成中,能量转移常用于:

  • 将受体分子敏化到三重激发态:例如,如果一个分子很难直接进入三重激发态,可以利用一个容易形成三重激发态的敏化剂,通过Dexter能量转移将其敏化。许多光诱导的[2+2]环加成反应就是通过三重态敏化实现的。
  • 改变反应路径:通过敏化剂的选择,可以控制受体分子进入不同的激发态,从而导致不同的反应结果。

光化学C-C键形成的优势

光诱导C-C键形成反应不仅仅是传统方法的替代,它还带来了一系列独特的优势,这些优势使其成为现代合成化学和材料科学不可或缺的工具。

卓越的选择性

这是光化学最引人注目的优势之一。

  • 立体选择性 (Stereoselectivity):光化学反应经常遵循与热力学反应不同的Woodward-Hoffmann规则,这意味着可以生成热力学上难以或无法获得的立体异构体。例如,光诱导的[2+2]环加成能够以高立体选择性构建复杂的环丁烷结构,这些结构在天然产物和药物分子中非常常见。
  • 区域选择性 (Regioselectivity):光激发可以改变分子的电子密度分布和前线轨道特性,从而使得反应发生在特定的位置。例如,Paterno-Büchi反应中的羰基化合物与不同取代烯烃的区域选择性。
  • 化学选择性 (Chemoselectivity):光可以精确地激发分子中的特定官能团,使其在众多其他官能团存在的情况下发生选择性反应,而其他官能团保持不变。这对于复杂分子的后期官能化和药物合成尤为重要。

温和的反应条件

  • 室温或低温:大多数光化学反应可以在室温甚至更低的温度下进行。这对于热敏性底物来说是巨大的优势,避免了高温可能导致的降解或副反应。
  • 常压:无需高压设备,简化了反应设置,提高了安全性。
  • 避免强试剂:许多C-C键形成反应不再需要强酸、强碱或高度活泼的金属有机试剂,这减少了副产物的生成和环境污染。

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性

  • 利用光能:光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量来源,特别是太阳光。这与传统的化石燃料加热相比,大大降低了碳足迹和能耗。
  • 减少废弃物:温和的条件和高选择性意味着更少的副反应和副产物,从而减少了废弃物的产生。
  • 催化剂设计:随着有机光催化剂和地球丰富元素光催化剂的发展,逐步减少对贵金属的依赖。
  • 溶剂选择:许多光化学反应可以在水或绿色溶剂中进行,进一步提高了环境友好性。

独特的反应活性和新颖的转化

  • 突破热力学限制:光化学反应可以克服热力学势垒,通过高能激发态访问全新的反应路径,从而实现传统方法无法进行的转化。
  • 访问高能中间体:激发态或光生成的自由基、自由基离子等高能中间体,具有与基态分子截然不同的反应性,为合成提供了新的策略。
  • 活化惰性键:光氧化还原催化在C-H键、C-X键(X=卤素)等惰性键的活化和C-C键形成方面表现出卓越能力,极大地拓宽了合成范围。

精准的时空控制

  • 光是可控的:光的强度、波长、照射时间都可以精确控制,甚至可以通过聚焦光束实现微米级别的区域选择性。这使得在复杂体系中进行局部、精确的化学修饰成为可能,例如在材料表面或活细胞内部进行定点反应。
  • 脉冲光应用:利用脉冲激光可以实现超快反应的监测和控制,甚至在飞秒(1015 s10^{-15}\text{ s})量级上操控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

典型示例与前沿应用

光诱导C-C键形成反应的独特优势使其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有机合成与药物发现

光化学为构建复杂有机分子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尤其是在药物合成中。

  • 复杂骨架构建:通过光诱导的[2+2]环加成可以高效构建药物分子中常见的环丁烷、氧杂环丁烷等四元环结构,这些结构往往是药物活性位点的重要组成部分。
  • 天然产物全合成:光化学策略已被成功应用于许多复杂天然产物的全合成,例如通过光照构建关键的环系或引入特定官能团。
  • 药物分子的后期官能化:利用光氧化还原催化,可以在不影响分子其他敏感部位的情况下,对已有的药物分子进行选择性C-H键活化,引入新的官能团或进行C-C键偶联,从而快速生成类似物库进行药物筛选。例如,在已上市药物中引入芳基、烷基片段。
  • 生物正交反应:光化学提供了一种在活细胞环境中进行化学反应而不干扰生物过程的方法。例如,光笼化合物(photocaged compounds)可以被光激活,释放出生物活性分子,实现对药物释放的精确时空控制。

材料科学与聚合物化学

光诱导C-C键形成在材料合成和修饰方面也扮演着关键角色。

  • 光聚合 (Photopolymerization):利用光引发单体之间的C-C键形成,实现快速、可控的聚合物合成。这在3D打印、涂层固化、牙科修复等领域广泛应用。例如,自由基光聚合和阳离子光聚合。
  • 共价有机框架 (COFs) 合成:COFs是一类具有规整孔道结构的结晶多孔材料,在气体储存、分离、催化等领域有巨大潜力。一些光化学反应(如[2+2]环加成)被用于构建COFs的连接单元或实现其拓扑结构的转变。
  • 表面功能化:通过光照,可以在材料表面选择性地进行C-C键形成反应,实现表面的图案化、亲疏水性调节、生物分子固定等功能化。这对于生物传感器、微流控芯片、智能材料的开发至关重要。

生物与医药应用

除了药物合成和光笼化合物,光诱导C-C键形成还在更广阔的生物医药领域展现潜力。

  • 光动力疗法 (Photodynamic Therapy, PDT):虽然PDT主要涉及光诱导产生活性氧杀死癌细胞,但其基本原理是光化学,未来可能发展出直接通过C-C键形成来修饰或破坏生物大分子病灶的策略。
  • 生物分子标记与修饰:利用光化学方法在活细胞或体内对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进行选择性标记或交联,从而研究其功能和相互作用。例如,光交联技术可以用于鉴定蛋白质相互作用界面。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的方向

尽管光诱导C-C键形成反应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同时也有许多激动人心的未来发展方向。

当前挑战

  1. 规模放大问题

    • 光穿透深度:光在溶液或固体中穿透深度有限,尤其是在高浓度或非透明体系中,这限制了反应器的体积和反应效率。
    • 热量管理:光化学反应可能产生热量,特别是在大体积反应中,如何有效地散热以保持反应温度稳定是一个挑战。
    • 反应器设计:需要开发新型光化学反应器(如微流控反应器、薄膜反应器、LED阵列反应器),以实现高效的光照和热量管理,便于工业规模生产。
  2. 催化剂的稳定性和回收

    • 许多光催化剂,特别是过渡金属配合物,在长时间光照下可能发生降解或失活。
    • 均相光催化剂的回收和再利用仍然是一个问题。非均相光催化剂(如半导体材料或负载型催化剂)虽然易于回收,但其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可能不如均相体系。
  3. 量子产率和能量效率

    • 虽然光激发能赋予分子独特的活性,但将吸收的光子能量有效转化为化学反应产物的效率(量子产率)有时并不高。内部能量损耗(如内转换、振动弛豫)会降低效率。
    • 如何最大化光能的利用,减少能量的浪费,是提升反应效率的关键。
  4. 机制理解的复杂性

    • 光化学反应往往涉及复杂的激发态物理过程和多个自由基中间体的参与,其详细机制的阐明仍然具有挑战性。
    • 精确的机制理解对于理性设计新反应和优化现有反应至关重要。

未来方向与展望

  1. 新型光催化剂的开发

    • 廉价、地球丰富元素催化剂:开发基于铁、镍、铜等廉价金属或完全无金属的有机光催化剂,以取代昂贵的贵金属(铱、钌)。
    • 异质结和复合材料催化剂:设计具有协同效应的复合光催化剂,提高光吸收范围、电荷分离效率和催化活性。
    • 可见光和近红外光催化剂:拓宽光催化剂的光谱响应范围,利用更低能量的可见光甚至近红外光驱动反应,降低能耗并减少对底物的损害。
  2. 光流化学 (Photoflow Chemistry)

    • 将光化学与连续流反应技术结合,实现高效、安全、可控的规模放大。流体反应器具有高表面积体积比,有利于光穿透和热量交换,提高反应效率和重现性。
  3. 多功能集成策略

    • 电光化学:将电化学与光化学结合,通过电能辅助光生电荷分离,或通过光能辅助电极反应,实现更复杂的氧化还原过程。
    • 生物光催化:将酶催化或细胞与光化学结合,利用生物系统的特异性和光催化的新颖活性,开辟生物合成的新途径。
    • 协同催化:将光催化与路易斯酸/碱催化、过渡金属催化、有机小分子催化等结合,实现多步反应的一锅法转化。
  4. 理论计算与人工智能

    • 计算化学: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等计算工具,预测激发态性质、反应路径和活化能,指导新反应的理性设计。
    • 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利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算法,加速新光催化剂的发现、反应条件的优化,甚至预测反应结果,从而大大缩短研发周期。
  5. 先进表征技术

    • 发展和应用超快光谱(如飞秒瞬态吸收光谱)、电子顺磁共振(EPR)、原位红外/拉曼光谱等技术,实时监测光化学反应的中间体和动力学过程,深入阐明反应机制。

结论

光诱导C-C键形成反应是现代合成化学中最激动人心的领域之一。它将光这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转化为驱动化学转化的强大动力。通过对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深刻理解,我们能够以史无前例的精确度和效率,在温和的条件下构建复杂的C-C键。

从经典的周环反应到新兴的光氧化还原催化,光化学不仅提供了合成新分子的独特途径,也为解决能源、环境和健康领域的重大挑战带来了新的希望。虽然仍面临规模放大、催化剂稳定性等挑战,但随着新理论、新方法、新材料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不断涌入,我们有理由相信,光的魔术师将在未来的化学世界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光化学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它将继续启发我们,以更巧妙、更绿色的方式,编织出化学世界的万千奇迹。作为技术爱好者,我们很幸运能见证并参与到这场由光引领的化学革命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