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 qmwneb946,你们信赖的技术与数学博主。
在人类与疾病斗争的漫长历史中,药物一直是不可或缺的武器。从古代草药到现代精密分子,药物研发的每一步都凝聚着人类的智慧与汗水。然而,这条道路充满了挑战:高昂的成本、漫长的周期、以及惊人的失败率——平均而言,一个新药从实验室到患者手中,需要耗费10-15年时间,投入数十亿美元,而成功率却低于10%。传统的药物发现策略,如高通量筛选(HTS),虽然在过去几十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固有的局限性也日益凸显。我们需要更高效、更智能、更能提升成功率的新范式。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基于片段的药物发现”(Fragment-Based Drug Discovery, FBDD)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成为药物研发领域的一股强大新势力。FBDD以其独特的“从小到大”的策略,颠覆了传统的“大海捞针”模式,为我们开辟了一条通向高亲和力、高选择性药物的新路径。而今,随着计算能力的飞跃、人工智能的崛起以及实验技术的革新,FBDD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范式变革,其潜力和影响力远超我们想象。
在这篇深度博客文章中,我将带领大家一同探索FBDD的核心奥秘,剖析其在当前药物研发困境中的独特优势,并重点聚焦于那些正在重塑FBDD版图的“新策略”。我们将深入探讨计算化学、机器学习、先进生物物理技术以及整合性方法如何在分子层面赋予我们前所未有的洞察力,加速将微小的分子片段转化为改变生命的创新药物。这是一场关于科学、技术与未来医疗的宏大叙事,希望你能与我一同沉浸其中,领略这场分子探戈的魅力。
基于片段的药物发现:核心概念与独特优势
在深入探讨新策略之前,我们必须先理解FBDD的基石。想象一下,我们想建造一个精巧的乐高模型。传统的高通量筛选(HTS)就像是在巨大的乐高仓库里随机抓取一整盒,然后尝试看它是否能与我们目标模型的一部分完美契合。如果不行,就换一整盒。而FBDD则完全不同。它会从仓库里挑选出最小的、最基础的乐高积木(片段),然后逐一尝试这些小积木能否与模型的某个关键点(蛋白质靶点上的结合口袋)形成稳固的连接。一旦找到这样的“基石”,我们再以此为起点,逐步添砖加瓦,搭建出完整而稳固的模型。
片段与药物分子的本质区别
药物分子通常是相对较大的有机分子,分子量(MW)通常在200-500道尔顿(Dalton, Da)之间。它们与蛋白质靶点结合时,通常能与多个位点形成相互作用,从而产生较高的结合亲和力。然而,正是因为它们的“大”,使得它们在合成、筛选和优化方面面临挑战。
相比之下,片段(Fragments)是分子量较小(通常小于300 Da,多数在100-250 Da之间)、结构简单、具有良好药效学特性的有机分子。它们具有以下几个核心特征:
- 分子量小: 这意味着它们具有更高的“配体效率”(Ligand Efficiency, LE)。配体效率衡量的是每重原子对结合亲和力的贡献。对于片段来说,即使结合亲和力不高(通常在微摩尔到毫摩尔范围),但由于其分子量小,它们的LE值通常很高。这意味着它们是高效的结合者,为后续的优化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 配体效率公式:
其中, 是解离常数, 是重原子数量, 是理想气体常数, 是绝对温度。高LE值表明片段能以较少的原子数实现有效的结合,预示着未来优化出具有更高亲和力且分子量更小的药物分子潜力。
- 配体效率公式:
- 结构简单: 片段通常具有较少的、定义明确的官能团,这使得它们在合成和衍生物设计方面更加灵活和容易。
- 物理化学性质优良: 片段通常具有更好的水溶性、渗透性,并且易于合成。这为它们在后续优化过程中保持良好的药物性质奠定了基础。
FBDD的核心策略
FBDD的核心思想是识别与目标蛋白质结合口袋弱相互作用的片段,然后通过化学修饰(“生长”)、连接(“连接”)或组合(“合并”)这些片段,逐渐提高其结合亲和力,最终生成具有药物潜力的先导化合物。这一过程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
片段库的构建与设计:
与HTS使用的百万级甚至千万级化合物库不同,FBDD使用的片段库规模通常小得多,约在几百到几千个分子之间。但这些片段并非随机选择,它们经过精心设计,以确保结构多样性、化学可合成性、以及良好的物理化学性质(如低分子量、高溶解度、低拓扑极性表面积等)。一个优秀的片段库应该能够“采样”化学空间的各个角落,包含各种药效团。 -
片段筛选:
这是FBDD的“寻宝”阶段。由于片段与靶点的结合亲和力相对较低(通常在 到 范围),传统的生化筛选方法往往不够灵敏。FBDD主要依赖于高灵敏度的生物物理筛选技术来检测这些弱相互作用。常见的筛选方法包括:- 核磁共振(NMR): NMR是FBDD的开创性技术之一,能够直接观察到片段与蛋白质结合时,蛋白质或片段自身核磁信号的变化。NMR可以检测到微弱的结合,并提供结合位点的信息。
- 配体观察NMR (Ligand-observed NMR): 例如,基于扩散的核磁共振(Diffusion-ordered Spectroscopy, DOSY)和饱和转移差谱(Saturation Transfer Difference, STD)。STD NMR通过选择性地饱和蛋白质的质子,然后观察饱和度是否能转移到结合的配体上,如果能,则说明配体与蛋白质发生了结合。
- 蛋白质观察NMR (Protein-observed NMR): 例如,化学位移扰动(Chemical Shift Perturbation, CSP)。通过比较蛋白质在片段存在与不存在时的核磁共振谱图,观察由于结合引起的特定氨基酸残基化学位移的变化,从而识别结合位点。
- X射线晶体学: 被认为是FBDD的“黄金标准”,能够直接提供片段与蛋白质结合的三维结构信息,包括结合模式、结合位点以及关键的相互作用。这种高分辨率的结构信息对后续的片段优化至关重要。
-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 SPR是一种无标记的实时检测技术,能够定量测定片段与蛋白质的结合和解离动力学,从而计算出结合亲和力( 值)。
- 等温滴定量热法(ITC): ITC可以准确测量结合过程中的热力学参数(焓变 、熵变 和自由能 ),从而全面理解结合的驱动力。
- 质谱(MS): 例如,基于片段的质谱筛选(Fragment-based Mass Spectrometry, FBMS),通过检测片段与蛋白质的非共价复合物,快速筛选潜在的结合者。
- 热位移分析(Thermal Shift Assay, TSA/DSF): 通过观察蛋白质在加热过程中,由于与配体结合而导致的热稳定性变化来判断结合。结合的片段通常会使蛋白质的热变性温度升高。
- 核磁共振(NMR): NMR是FBDD的开创性技术之一,能够直接观察到片段与蛋白质结合时,蛋白质或片段自身核磁信号的变化。NMR可以检测到微弱的结合,并提供结合位点的信息。
-
片段验证与结构解析:
筛选出的“命中”(Hits)需要通过正交方法进行验证,并尽可能通过X射线晶体学或NMR解析其与靶点的复合物结构。结构信息是后续优化阶段的关键指南。 -
片段优化与先导物生成:
这是FBDD最具创造性的阶段,将弱结合的片段转化为高亲和力、高选择性的先导化合物。主要策略包括:- 片段生长(Fragment Growing): 在已识别的片段上逐步添加官能团,以探索结合口袋的更多区域,增加与靶点的相互作用,从而提高亲和力。
- 片段连接(Fragment Linking): 如果识别出两个或多个在蛋白质不同但邻近位点结合的片段,可以通过一个柔性的连接臂将它们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更大的分子,通常能显著提高亲和力。
- 片段合并(Fragment Merging): 如果多个片段在蛋白质的同一个结合口袋内有重叠的结合模式,可以将它们进行“合并”,形成一个结合更加紧密、相互作用更丰富的单一分子。
- 片段置换(Fragment Displacement): 用新的化学实体替换片段中某个官能团,以期优化其与靶点的相互作用。
- 化学骨架跳跃(Scaffold Hopping): 在保持关键药效团的情况下,替换片段的核心骨架,以改善物理化学性质或规避专利。
FBDD相较于传统HTS的优势
FBDD之所以被认为是药物发现领域的一大突破,得益于其相比于传统HTS的显著优势:
-
更高的命中率(Hit Rate)和“可开发性”(Developability):
片段库的化学空间覆盖率更高,且其结构简单,能够以更少的原子与靶点形成高效的结合。这意味着即使片段本身亲和力不高,但它们具有更大的优化空间,更容易“生长”成具有药物潜力的分子。与HTS相比,FBDD的命中率通常更高,且筛选出的命中物通常具有更好的药物化学性质,例如溶解度、合成可行性等,大大提高了后续的“可开发性”。 -
更小的筛选库规模:
FBDD的片段库通常只有几百到几千个分子,而HTS则需要数十万甚至数百万个分子。这意味着筛选成本更低、时间更短,且对样品量的要求也更低。小规模的库也能更好地控制化合物的质量。 -
更早获得结构信息:
FBDD从一开始就强调对片段-靶点复合物结构的解析。无论是X射线晶体学还是NMR,都能为后续的理性设计提供精确的原子级别指导。这种“结构引导”的策略能够大幅减少盲目尝试,提高设计效率。 -
探索更广阔的化学空间:
尽管片段库的绝对规模较小,但由于其结构简单且易于修饰,它们能够组合成极其庞大的药物分子空间。每一个片段都像一个起点,可以衍生出数百万甚至数十亿种可能性。这种“模块化”的组合方式使得FBDD能够有效探索比HTS更广阔的化学空间。 -
发现新型化学骨架:
FBDD往往能发现与已知药物分子完全不同的化学骨架,从而避免专利问题,并可能发现具有新颖作用机制的药物。
总而言之,FBDD提供了一种更加理性、高效且以结构为导向的药物发现路径。它不是简单的“筛选”,而是一种“构建”和“设计”的过程,极大地提升了药物研发的成功率和效率。
传统FBDD的挑战与局限
尽管FBDD具有显著优势,但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它在实际应用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局限,这些挑战也正是推动新策略不断涌现的内在动力。
筛选阶段的灵敏度与通量瓶颈
FBDD的核心在于检测片段与靶点之间微弱的相互作用。尽管生物物理技术如NMR、SPR和X射线晶体学具有高灵敏度,但它们也存在各自的局限性:
- 成本高昂与耗时: X射线晶体学和NMR都需要大量的蛋白质样品,且实验条件苛刻,数据解析复杂,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对于许多难以结晶或表达的蛋白质靶点,结构解析更是难上加难。
- 通量限制: 即使是自动化程度较高的SPR或某些基于MS的筛选方法,其通量也远低于HTS。这意味着FBDD难以处理那些对片段结合非常微弱、需要大规模筛选才能找到命中物的复杂靶点。
- 并非所有靶点都适用: 对于那些没有明确结合口袋的“无序蛋白质”(Intrinsically Disordered Proteins, IDPs)或“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PPIs),直接利用小分子片段进行干扰具有挑战性。虽然FBDD在PPIs抑制剂发现方面已有成功案例,但通常需要更复杂的策略。
片段优化阶段的化学合成挑战
从弱结合的片段到具有药效的先导化合物,需要经历复杂的化学优化过程,这带来了新的挑战:
- 化学合成的复杂度: 片段的生长、连接和合并往往需要多步有机合成,每一步都可能降低产率,增加成本和时间。对于结构新颖或复杂的片段,合成路径可能尚未建立,需要投入大量研发资源。
- 亲和力与药物性质的平衡: 在提高片段亲和力的同时,必须兼顾其溶解度、代谢稳定性、细胞膜渗透性、毒性等药物性质(ADME性质)。很多时候,提高亲和力会导致分子量增加,从而恶化ADME性质。如何在亲和力与“类药性”(Drug-likeness)之间取得平衡,是药物化学家面临的永恒难题。
- 缺乏自动化设计工具: 尽管有计算工具辅助设计,但片段的化学修饰、连接臂的选择、以及如何最优地合并片段等,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于药物化学家的经验和直觉。缺乏高效、智能的自动化设计平台,限制了优化过程的效率。
结构信息获取的局限性
虽然FBDD强调结构引导,但并非所有筛选出的命中片段都能成功解析其与靶点的复合物结构。
- 蛋白质结晶的挑战: 许多药物靶点,特别是膜蛋白或大型多聚体,难以获得高质量的晶体,这直接阻碍了X射线晶体学的应用。
- 瞬时或弱结合的片段: 对于那些结合非常微弱或结合动力学非常快的片段,可能无法在结晶状态下稳定存在,或在NMR实验中信号难以捕捉,从而导致无法获得结构信息。
- 信息不完整: 即使获得结构,也可能只是蛋白质在某一特定构象下的快照。在溶液中,蛋白质和片段可能存在多种构象或结合模式,而单一的晶体结构无法完全反映这些动态过程。
这些挑战促使科学家们不断探索和开发新的策略,以克服FBDD的局限性,使其能够处理更广泛的靶点,提高筛选和优化的效率,并最终加速创新药物的发现。接下来的章节将详细介绍这些令人兴奋的新进展。
计算驱动的FBDD新范式 (In Silico FBDD)
在数字化时代,计算科学与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为FBDD注入了强大的新动力。In silico FBDD,即计算驱动的FBDD,利用复杂的算法和强大的计算资源,在分子层面模拟、预测和设计,极大地提升了FBDD的效率和成功率。它不仅能够辅助实验,更能独立开展片段筛选、优化和设计,甚至发现传统方法难以触及的潜在药物分子。
分子对接与虚拟筛选
分子对接(Molecular Docking)是计算化学在FBDD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它旨在预测小分子(如片段)与大分子(如蛋白质靶点)之间的结合模式(姿态,pose)和结合亲和力。在FBDD的语境下,我们称之为“片段对接”(Fragment Docking)。
工作原理
分子对接的核心是搜索配体在受体结合口袋中的最佳构象,并评估其结合强度。它通常涉及两个关键步骤:
- 构象搜索: 算法会探索片段在蛋白质结合口袋内的所有可能的三维构象和取向。这通常通过启发式搜索算法(如遗传算法、模拟退火、或基于网格的搜索)来完成。
- 打分函数(Scoring Function): 对于每个生成的构象,打分函数会评估其与受体的相互作用强度,并预测结合亲和力。打分函数通常是经验性的,包括范德华力、静电相互作用、氢键、疏水效应等项。
例如,一个简化的打分函数可能形如:
其中, 是范德华力, 是静电相互作用, 是氢键, 是疏水作用, 是去溶剂化能。这些项通常是原子间距离和类型依赖的数学函数。
在FBDD中的应用
- 虚拟筛选片段库: 计算筛选可以快速地从大型虚拟片段库中识别潜在的命中片段,大大减少需要进行实验筛选的化合物数量。这对于早期探索大量片段至关重要。
- 预测结合模式: 分子对接能够预测片段在结合口袋内的精确结合姿态和关键相互作用(如氢键供体/受体、疏水簇等),为后续的片段优化提供原子级别的指导。这比仅获得亲和力数据更有价值。
- 辅助片段生长与连接: 基于片段与靶点的结合模式,分子对接可以用于评估向片段添加官能团或连接两个片段后,新分子与靶点的相互作用是否得到改善。
- 靶点可药性评估: 通过对接不同类型的小分子片段到靶点结合口袋,可以评估该靶点口袋是否适合小分子结合,即“可药性”(Druggability)。
常用工具与挑战
常用的分子对接软件包括AutoDock、Glide(Schrödinger)、GOLD、DOCK等。尽管分子对接已取得巨大成功,但仍存在挑战:
- 打分函数的准确性: 打分函数是经验性的,通常难以精确预测结合亲和力,尤其是在水分子参与的复杂体系中。
- 蛋白质柔性: 大多数分子对接算法将蛋白质视为刚性结构,这与实际情况不符。蛋白质在配体结合时会发生构象变化(诱导契合,induced fit),这会影响对接的准确性。
- 计算成本: 对于非常大的片段库或需要考虑蛋白质柔性的情况,对接计算可能非常耗时。
分子动力学模拟与自由能计算
分子动力学(Molecular Dynamics, MD)模拟是一种更高级的计算技术,它通过模拟原子在特定力场下的运动轨迹,来探索分子体系的动态行为和构象变化。而自由能计算则在此基础上,定量评估分子结合或构象变化的能量学。
工作原理
MD模拟基于牛顿运动定律:,其中力 来自于原子间的相互作用(由力场定义),例如键长、键角、二面角、范德华力、静电相互作用等。通过数值积分这些运动方程,我们可以追踪体系中所有原子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一个典型的力场函数 通常包含以下几项:
其中,前三项描述键合相互作用(键长、键角、二面角),后两项描述非键合相互作用(范德华力,如Lennard-Jones势,和静电相互作用)。
MD模拟的输出是原子轨迹,包含了蛋白质、片段以及溶剂分子的动态信息。通过分析这些轨迹,我们可以获得关于结合稳定性、构象变化、溶剂化效应等深入洞察。
自由能计算是MD模拟的进阶应用,旨在精确计算结合自由能 ,这是衡量结合亲和力的关键热力学量。常用的方法包括:
- 自由能微扰(Free Energy Perturbation, FEP): 通过逐步“突变”一个分子到另一个分子,并计算每一步的自由能变化。
- 热力学积分(Thermodynamic Integration, TI): 类似于FEP,通过对一个参数求导的平均值进行积分来计算自由能差。
- 伞形采样(Umbrella Sampling): 通过施加一个偏置势来克服自由能势垒,并计算体系在不同反应坐标上的分布,然后通过加权直方图分析(Weighted Histogram Analysis Method, WHAM)来重建自由能图谱。
- MM/PBSA 和 MM/GBSA: 这两种方法是端点自由能计算方法,相对较快,通过计算分子力学势能和基于连续溶剂模型的溶剂化自由能来估算结合自由能。
在FBDD中的应用
- 验证和细化对接结果: MD模拟可以评估分子对接预测的结合姿态的稳定性,并进一步优化其构象。
- 揭示结合动力学: 观察片段与蛋白质在结合口袋内的动态行为,包括溶剂分子的作用、氢键网络的形成与断裂、蛋白质侧链的重排等。这对于理解结合机制至关重要。
- 精确预测结合亲和力: FEP/TI等方法能够提供比打分函数更准确的结合自由能预测,有助于对潜在的先导化合物进行更精确的排名。
- 探索“不可药”靶点: 对于一些刚性对接难以处理的柔性靶点,MD模拟可以帮助识别新的结合口袋,或揭示构象选择机制。
- 脱靶效应预测: 通过模拟片段与潜在脱靶蛋白的相互作用,评估其选择性,减少后期脱靶毒性风险。
- 优化连接臂设计: 对于片段连接策略,MD模拟可以帮助筛选合适的连接臂,确保连接后的分子能够同时占据两个结合位点并保持最佳相互作用。
代码示例(概念性MD模拟设置)
以下是一个概念性的Python代码块,展示了如何使用MD模拟库(如OpenMM)设置一个简单的模拟:
1 | # 这是一个概念性的示例,展示MD模拟的基本设置流程 |
量子力学/分子力学 (QM/MM)
量子力学/分子力学(QM/MM)混合方法是一种强大的计算工具,它结合了量子力学(QM)对电子相互作用的精确描述能力和分子力学(MM)处理大体系的计算效率。这使得QM/MM能够精确模拟酶催化反应、药物-靶点结合的关键活性位点等复杂生物过程。
工作原理
QM/MM的核心思想是将整个体系划分为两个区域:
- QM区域: 包含体系中发生关键化学反应或强相互作用(如共价键形成、电荷转移、氢键网络等)的原子。这部分区域的原子间相互作用使用量子力学方法(如密度泛函理论DFT、从头算)进行计算,能精确描述电子结构和键的断裂与形成。
- MM区域: 包含体系中剩余的大部分原子(如蛋白质骨架、溶剂分子等)。这部分区域的原子间相互作用使用经典分子力学力场进行计算,计算速度快,但无法描述电子行为。
QM区域与MM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也需要被准确描述,这通常通过静电耦合、范德华力耦合等方式实现。
其中, 是QM区域的能量, 是MM区域的能量, 是QM和MM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能。
在FBDD中的应用
- 精确评估片段与靶点的相互作用: 对于涉及共价键形成(如共价抑制剂)或强极性/电荷转移相互作用的片段结合,QM/MM能提供比纯MM力场更准确的能量评估。
- 模拟反应中间体和过渡态: 对于基于机制的药物设计,特别是酶抑制剂的设计,QM/MM可以模拟片段或其衍生物在靶点活性位点内的化学反应路径和能量势垒,从而优化反应速率。
- 理解氢键和水网络的复杂性: QM方法能更精确地描述氢键的性质,以及结合口袋内水分子对片段结合的影响,这对于FBDD中水分子在结合口袋中的置换至关重要。
- 改进打分函数: QM/MM计算产生的精确能量数据可以用于训练和改进分子对接和MD模拟的打分函数,提高预测准确性。
尽管QM/MM计算成本非常高,但其在特定场景下提供的原子级别精度是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尤其在片段优化后期,当需要精确分析片段与靶点之间微妙的电子相互作用时,QM/MM的价值就凸显出来。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在FBDD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ML)的爆发式发展,正在彻底改变药物发现的每个阶段,FBDD也不例外。通过从海量数据中学习模式和规律,AI/ML模型能够实现预测、生成和优化,极大地加速了FBDD的进程。
预测模型:筛选与优化加速器
预测模型旨在通过学习已知化合物的特征与其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来预测新化合物的性质。
-
结合亲和力预测:
AI模型可以学习片段或先导物结构与靶点结合亲和力之间的复杂关系。- 方法: 基于图神经网络(GNN)、卷积神经网络(CNN)等深度学习模型,它们可以从分子结构中自动提取特征。输入可以是分子指纹、分子图、SMILES字符串,或蛋白质-配体复合物的三维结构信息。
- 应用: 在片段筛选阶段,用于对虚拟筛选结果进行二次排名,或直接预测新设计片段的亲和力,从而减少实验量。
- 挑战: 高质量、大规模的亲和力数据相对稀缺;模型的泛化能力,尤其是在“偏远”化学空间中的预测能力仍需提升。
-
ADMET(吸收、分布、代谢、排泄、毒性)性质预测:
药物分子不仅需要有效结合靶点,还必须具有良好的ADMET性质才能成为成功的药物。AI模型可以预测这些关键的药物性质。- 方法: 各种机器学习算法(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结合分子描述符或深度学习方法。
- 应用: 在片段优化过程中,快速筛选掉具有潜在毒性或不良ADMET性质的候选分子,从而减少后期失败的风险。
- 挑战: ADMET数据通常是稀疏的、不均衡的,且实验测量方法差异大,导致数据噪声高。
-
合成可行性预测:
AI模型可以预测一个新设计的分子是否容易被合成,或者给出合成路径建议。- 方法: 基于反应规则、机器学习(如序列到序列模型)的逆合成分析。
- 应用: 确保AI生成的或优化后的片段衍生物具有实际的合成路线,避免设计出“纸上谈兵”的分子。
- 挑战: 化学反应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准确预测合成路径非常困难。
生成模型:从零开始设计新分子
生成模型是AI在FBDD中最激动人心的应用之一,它们能够“创造”出全新的分子结构,而不是仅仅筛选现有的。
-
从头设计(De Novo Design)片段或先导物:
- 方法:
- 变分自编码器(Variational Autoencoders, VAEs): 将分子编码为低维潜在空间向量,并在该空间中进行插值或采样,然后解码生成新的分子。
- 生成对抗网络(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 GANs): 由生成器和判别器组成,生成器试图生成逼真的分子,判别器则学习区分真实分子和生成分子,两者相互博弈,最终生成器能够生成具有所需性质的新分子。
- 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 RL): 将分子生成过程视为一个马尔可夫决策过程,智能体(生成器)通过与环境(打分函数)的交互,学习如何生成具有高奖励(如高亲和力、良好ADMET性质)的分子。
- 基于图的生成模型(Graph-based Generative Models): 直接在分子图结构上操作,逐步添加原子和键来构建分子。
- 应用: 基于已知的靶点结构或结合口袋特征,生成具有特定性质(如与结合口袋匹配、高LE值)的全新片段或先导物。
- 挑战: 如何在生成多样性的同时保证生成分子的有效性和合成可行性;如何将复杂的生物物理约束融入生成过程。
- 方法:
-
分子优化与生长:
- 方法: 基于生成模型的思想,给定一个起始片段,模型可以建议在片段的特定位置添加哪些基团,以优化其与靶点的结合或其他药物性质。例如,使用基于梯度的优化方法,根据目标函数(如结合亲和力)计算分子结构的变化方向。
- 应用: 加速片段生长过程,智能化地探索片段周围的化学空间,寻找最佳的修饰位点和添加基团。
代码示例(概念性分子生成,基于SMILES序列)
这是一个非常简化的概念性Python代码块,展示了一个基于SMILES字符串的序列生成模型(例如,使用RNN/LSTM),用于生成新的分子。实际应用中,分子表示和模型结构会更复杂。
1 | # 这是一个概念性的示例,展示AI在分子生成中的基本思想 |
注意: 上述代码仅为概念性示例,无法直接运行以生成有意义的分子。实际的分子生成模型需要大规模的化学数据、复杂的网络架构(如Transformer、Diffusion Models)、以及与RDKit等化学信息学工具的深度集成来处理分子结构,并确保生成分子的化学有效性。
强化学习(RL)在FBDD中的应用
强化学习在FBDD中的一个新兴应用是优化合成路径和引导分子生成。RL模型通过与一个“环境”(模拟化学反应或药物性质评估器)交互,学习如何采取行动(如执行化学反应、添加原子),以最大化奖励(如合成效率、目标活性)。
- 逆合成分析: RL可以学习从目标分子倒推出合成前体和反应路径。
- 分子生成与优化: RL可以用于在生成新分子的过程中,根据预测的生物活性、ADMET性质和合成可行性进行实时反馈和调整,从而迭代地优化分子。
AI/ML在FBDD领域的应用潜力巨大,它正在从根本上改变药物发现的模式,使其从基于经验的试错转向基于数据驱动的智能设计。
实验技术革新与高通量筛选
虽然计算和AI在FBDD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实验方法的不断创新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基石。新的实验技术不仅提高了片段筛选的效率和灵敏度,也拓宽了FBDD的应用范围,使其能够应对更具挑战性的靶点和药物类型。
新型生物物理筛选方法
传统FBDD依赖的NMR、X射线和SPR等方法,虽然精确,但在某些方面仍有局限性。新的生物物理技术和方法的整合,正在解决这些瓶颈。
-
微量热泳动(MicroScale Thermophoresis, MST):
MST是一种基于分子在温度梯度下的运动变化来测量结合亲和力的技术。当分子结合时,其水合层、电荷和大小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其热泳动特性。- 优势: 只需要极少量的样品(纳升级别),无需固定化,能够在近生理条件下检测结合,并且速度较快。
- 应用: 作为FBDD中初步筛选的有力补充,尤其适用于那些难以固定化或需要高通量亲和力测定的情况。
-
表面声波(Surface Acoustic Wave, SAW)传感器:
SAW是一种用于无标记检测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新兴技术。当分子结合到传感器表面时,会引起声波传播速度和振幅的变化。- 优势: 极高的灵敏度,能够检测微弱的结合事件,并且可以实现高通量。
- 应用: 快速筛选片段与靶点的结合,提供动力学信息。
-
先进的NMR方法与高场NMR:
虽然NMR是FBDD的经典工具,但高场NMR(如900 MHz或1.2 GHz)的出现,以及新的脉冲序列和实验策略,显著提升了NMR在FBDD中的性能。- 优势: 更高的分辨率和灵敏度,能够处理更复杂、更大的蛋白质体系,并能更清晰地观察到微弱的片段结合信号。
- 应用: 对于难以结晶的蛋白质、或需要精细结构和动力学信息来指导片段优化的场景,高场NMR和先进的基于蛋白质/配体观察的方法(如2D-NMR,结合了扩散和化学位移信息)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
小角X射线散射(Small Angle X-ray Scattering, SAXS):
SAXS可以在溶液中提供蛋白质和蛋白质-片段复合物的低分辨率整体结构信息,如分子的形状、大小和构象变化。- 优势: 无需结晶,可以观察蛋白质在溶液中的动态构象变化。
- 应用: 辅助理解片段结合引起的蛋白质构象变化,尤其是在FBDD的早期阶段,当无法获得高分辨率晶体结构时,SAXS可以提供有价值的补充信息。
冷冻电镜 (Cryo-EM) 在FBDD中的崛起
冷冻电镜(Cryo-Electron Microscopy, Cryo-EM)是近年来结构生物学领域最具突破性的技术。它能够在近生理条件下,以原子或近原子分辨率解析生物大分子的三维结构,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生命分子机器的理解。在FBDD领域,Cryo-EM的崛起克服了X射线晶体学在某些方面的局限性。
Cryo-EM工作原理
- 样品制备: 将生物大分子溶液快速冷冻(通常在液氮温度),使其形成薄薄的非晶态冰层,从而保持分子的天然状态。
- 图像采集: 使用高能电子束穿透冰层,收集大量(数万到数十万)单个分子的二维投影图像。
- 图像处理与三维重建: 通过复杂的图像处理算法(如单颗粒分析),将这些二维投影图像进行分类、对齐,并重建出分子的三维密度图。
- 原子模型拟合: 将原子模型拟合到重建的密度图中,最终获得原子分辨率的结构。
在FBDD中的应用
- 挑战性靶点(如膜蛋白)的结构解析: 膜蛋白是重要的药物靶点,但它们通常难以结晶。Cryo-EM为解析膜蛋白-片段复合物的结构提供了强大的解决方案,为FBDD开辟了新的靶点空间。
- 动态构象捕捉: Cryo-EM能够捕捉蛋白质的多种构象状态,这对于理解蛋白质的构象动力学以及片段如何诱导或稳定特定构象至关重要。这比单一的晶体结构能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 大型复合物与多聚体: 对于大型蛋白质复合物或多聚体,X射线晶体学可能难以获得高质量晶体,而Cryo-EM则能轻松处理,并提供片段与这些复杂靶点结合的详细信息。
- 加速片段优化: 就像X射线晶体学一样,Cryo-EM提供的原子分辨率结构信息能够精确指导片段的生长、连接和合并,确保优化后的分子与结合口袋形成最理想的相互作用。
随着Cryo-EM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分辨率的提高,它有望成为FBDD中获取结构信息的“第三驾马车”,与X射线晶体学和NMR共同推动结构引导的药物发现。
DNA编码化合物库 (DEL) 与FBDD的融合
DNA编码化合物库(DNA-Encoded Libraries, DELs)是一种革命性的高通量筛选技术,能够在单个试管中并行筛选数十亿甚至万亿个化合物。将DEL与FBDD策略结合,有望实现前所未有的筛选效率和多样性。
DEL的工作原理
DEL的核心思想是将每个小分子化合物与一个独特的DNA条形码共价连接起来。在筛选过程中:
- 库的构建: 通过迭代的DNA编码化学合成,逐步构建含有数十亿乃至万亿分子的巨型化合物库,每个分子都带有一个独特的DNA标签。
- 筛选: 将DEL与固定的靶点蛋白在特定条件下孵育。只有与靶点结合的化合物才会被富集。
- 洗涤与洗脱: 未结合的化合物被洗掉,结合的化合物则被洗脱下来。
- DNA测序: 对洗脱下来的化合物的DNA条形码进行高通量测序,根据DNA序列的丰度,推断出哪些化合物与靶点结合最强。
- 化合物解码与合成: 根据DNA序列,解码出相应的化合物结构,并进行独立合成和验证。
DEL与FBDD的融合
尽管DELs最初是为大型化合物筛选设计的,但它与FBDD的结合潜力巨大:
- 超大片段库筛选: 可以构建DNA编码的片段库(DEL-FBLs),其规模远超传统片段库,实现数十亿片段的并行筛选。这大大增加了发现弱结合片段的可能性,特别是对于那些难成药的靶点。
- 片段链接的“编码”: DEL技术可以用于编码片段连接策略。例如,构建一个双重或多重DNA编码的片段库,其中每个片段都带有一个独特的DNA条形码,并连接有可变长度和性质的连接臂。通过DEL筛选,可以直接识别出能够同时结合靶点多个位点的最佳片段组合和连接臂。
- 筛选早期结合位点: 即使片段的亲和力非常弱,DEL的高通量和灵敏度也可能使其被检测到,从而帮助识别新的或难以检测的结合位点。
- 提高命中率和多样性: 巨大的化学空间能够增加发现新颖片段骨架的概率,从而为后续优化提供更丰富的选择。
DEL与FBDD的融合,有望将FBDD的筛选通量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同时保持FBDD特有的结构引导优势,从而为更广泛的药物靶点提供解决方案。
基于片段的共价抑制剂与PROTAC发现
FBDD最初主要用于发现非共价结合的抑制剂。然而,近年来,FBDD策略也开始扩展到共价抑制剂以及更复杂的靶向蛋白降解剂(PROTACs)的发现中,为难成药靶点提供了新的干预手段。
-
基于片段的共价抑制剂发现:
共价抑制剂通过与靶点形成稳定的共价键而发挥作用,通常具有更高的效价和更长的作用时间。传统的共价抑制剂发现往往涉及活性位点筛选,但FBDD提供了一种更精确、更受控的方法。- 策略: 从包含可逆共价片段(如含有烯酮、丙烯酰胺、腈等亲电基团)的特殊片段库开始筛选。一旦发现弱结合的非共价片段,可以在其上引入亲电基团,或将其与现有的可逆共价片段连接,以期在靶点附近形成共价键。
- 优势: 精确定位共价结合位点;通过FBDD的结构引导优势,优化共价键的形成效率和选择性,降低脱靶风险。
- 应用: 发现针对半胱氨酸、赖氨酸或丝氨酸等可亲核氨基酸残基的共价抑制剂。
-
基于片段的PROTAC发现 (Targeted Protein Degradation via FBDD):
PROTACs(PROteolysis TArgeting Chimeras)是一种新型的“分子胶水”或双功能分子,它通过招募目标蛋白(Protein of Interest, POI)和E3泛素连接酶,促使POI被泛素化并进而被蛋白酶体降解。PROTACs能够实现“催化式”作用,且可以降解酶活性位点以外的蛋白质,甚至“不可药”的蛋白质。-
PROTACs的结构: 通常包含三个部分:
- POI结合配体: 与目标蛋白结合。
- E3连接酶结合配体: 与E3泛素连接酶结合。
- 连接臂: 将前两个配体连接起来。
-
FBDD在PROTAC发现中的应用:
FBDD是发现PROTACs中两个关键配体(POI结合配体和E3结合配体)的有力工具。- 发现新型POI结合片段: 对于许多“不可药”的蛋白质,可能没有已知的强结合小分子配体。FBDD可以用于筛选这些蛋白质的弱结合片段,然后将其生长和优化为POI结合配体。
- 发现新型E3结合片段: 尽管已有几种常用的E3连接酶配体(如VHL、CRBN、MDM2),但发现新的、具有不同结合模式或能结合不同E3连接酶的片段至关重要,这能拓展PROTACs的靶点范围并降低耐药性。FBDD可以用于筛选并优化这些新的E3结合片段。
- 优化连接臂: 虽然FBDD主要用于配体的发现,但基于结构信息,也可以利用计算方法和化学知识来设计和优化PROTAC分子中的连接臂,确保三元复合物的有效形成。
- 三元复合物的结构解析: 利用Cryo-EM或X射线晶体学,解析PROTACs、POI和E3连接酶形成的三元复合物结构,这对于理解降解机制和优化PROTACs至关重要。
-
优势: FBDD能够从简单的片段出发,理性地设计和优化PROTAC的各个组分,从而加速PROTACs的发现过程,并探索针对更多难成药靶点的降解策略。
-
这些实验技术的革新,特别是Cryo-EM、DEL以及FBDD在共价抑制剂和PROTAC发现中的应用,极大地拓展了FBDD的边界,使其能够应对更复杂、更具挑战性的药物靶点,为药物研发注入了新的活力。
整合性策略与未来展望
成功的药物发现往往不是单一技术的胜利,而是多种策略和方法的有机结合。在FBDD领域,将计算方法与实验技术深度融合,并引入更广阔的生物学视野,是未来药物发现的关键。
计算与实验的深度融合(CADD + FBDD)
计算辅助药物设计(Computer-Aided Drug Design, CADD)与FBDD的深度融合,正在形成一种强大的“闭环”设计-合成-测试-分析(Design-Make-Test-Analyze, DMTA)循环,显著提高药物发现的效率。
-
智能筛选与排名:
- 计算预测,实验验证: CADD工具(如分子对接、MD模拟、AI预测模型)可以对大规模虚拟片段库进行预筛选和排名,识别出最有潜力的片段,大幅减少实验筛选的工作量。实验生物物理方法(NMR、SPR、ITC等)则对计算预测的命中片段进行高精度验证和亲和力测量。
- 结合模式预测: 计算方法预测的结合模式,可以指导实验结构生物学家选择合适的结晶条件或NMR实验方案,加速复合物结构的解析。
-
结构引导的优化循环:
- 计算设计片段生长/连接: 基于实验解析的片段-靶点复合物结构,药物化学家可以利用CADD工具(如配体构建、片段生长算法、分子动力学模拟)理性设计新的片段衍生物,预测其结合模式和亲和力。
- 实验合成与评估: 合成这些设计好的分子,并通过实验(如酶活检测、细胞实验、生物物理亲和力测定)验证其活性和药物性质。
- 反馈与迭代: 实验结果反过来用于优化CADD模型、改进设计策略,形成一个高效的迭代优化循环。AI/ML模型可以在此循环中,自动学习并更新规则,进一步加速优化。
-
高级模拟辅助决策:
- 自由能计算精确预测: 当碎片优化进入到后期,需要精确比较少数几个候选分子的亲和力时,可以使用高精度的自由能计算(FEP/TI)来指导最终的分子选择,从而避免合成大量无用分子。
- ADMET优化: 将AI/ML预测的ADMET性质集成到CADD工作流中,在设计阶段就考虑药物性质,而不是等到后期才发现问题,大大降低了开发风险。
这种计算与实验的紧密协作,使得FBDD不再是简单的“筛选和增长”,而是变得更加智能、高效和有预见性。
表型FBDD与靶点去卷积
传统FBDD通常是基于已知靶点的“靶点驱动”(Target-driven)策略。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能没有明确的靶点信息,或者我们需要发现具有新颖作用机制的药物。这时,“表型筛选”(Phenotypic Screening)就显得尤为重要。将FBDD与表型筛选结合,可以发现具有特定细胞表型变化的片段,然后通过“靶点去卷积”(Target Deconvolution)来识别其作用靶点。
-
表型FBDD策略:
- 片段库表型筛选: 将小分子片段库(可以是传统的FBDD库,也可以是更广泛的片段类似物)应用于细胞模型、组织模型或体内模型,观察其引起的特定生物学表型变化(如细胞增殖抑制、特定蛋白表达改变、细胞形态变化等)。
- 富集活性片段: 识别能够引起目标表型变化的“表型命中”(Phenotypic Hits)。
- 靶点去卷积: 这是最具挑战性的步骤。通过多种技术(如化学蛋白质组学、CRISPR基因编辑筛选、基于质谱的靶点识别、结合热移谱等),确定这些活性片段在细胞或生物体内作用的直接靶点。
- 化学蛋白质组学(Chemoproteomics): 利用带有探针的活性片段与细胞裂解液或活细胞相互作用,然后通过质谱技术识别被探针结合的蛋白质。
- 基于片段的亲和力标记(Fragment-based Affinity Labeling): 将一个片段转化为亲和性标记物,通过共价键捕捉其在细胞中的靶点,再进行质谱鉴定。
- 热蛋白组学(Thermal Proteome Profiling, TPP): 通过监测细胞裂解液中蛋白质的热稳定性变化来识别被小分子结合的靶点。
- 靶点验证与FBDD迭代: 一旦确定靶点,就可以回到传统的FBDD流程,对该靶点进行结构生物学研究,并进一步优化片段,使其对新识别的靶点具有高亲和力和选择性。
-
优势与挑战:
- 优势: 能够发现具有新颖作用机制的药物,特别适用于复杂疾病或多靶点疾病;可以发现已知靶点外的新靶点。
- 挑战: 靶点去卷积非常复杂且耗时;在复杂的生物背景下,识别真实直接靶点而非次级效应产物具有挑战性。
表型FBDD的出现,弥补了传统靶点驱动FBDD的不足,为那些机制尚不明确的疾病或需要发现“First-in-Class”药物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
片段到药物的转化路径优化
从一个微弱结合的片段到最终获批的药物,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优化这个转化路径,加速从实验室到临床的进展,是FBDD未来发展的核心。
-
人工智能驱动的转化:
- ADMET属性的早期预测与优化: 如前所述,AI在早期设计阶段就能预测并优化分子的ADMET属性,避免后期因药物性质不佳而失败。
- 合成路线的自动化规划: AI可以生成或优化合成路径,甚至控制机器人化学家进行自动化合成,极大地加速化合物的制备。
- 临床前数据整合与分析: AI可以整合和分析大量的临床前数据(如毒理学、药代动力学数据),帮助更早地识别潜在风险,指导剂量和给药方案。
-
自动化与高通量平台的集成:
- 机器人化学家: 结合FBDD的片段优化策略,机器人化学家可以实现从片段生长、连接到目标分子的自动合成,极大地提高合成效率。
- 高通量生物物理平台: 进一步开发更快速、更经济、更通量的生物物理筛选方法,使得FBDD能够处理更大的片段库,或在优化阶段快速评估大量衍生物。
- 微流控技术: 微流控芯片可以在微升甚至纳升尺度上进行片段筛选、反应合成和生物学分析,大幅节约试剂,提高通量。
-
大数据与知识图谱:
- 整合多源数据: 整合海量的化学、生物、临床数据,构建药物发现的知识图谱。利用图神经网络等AI技术,从中发现新的关联和规律,指导片段设计和靶点选择。
- 预测分子-靶点-疾病关系: 基于大数据分析,预测哪些片段或先导物可能对特定疾病更有效,或者哪些靶点更值得探索。
未来展望
FBDD的未来是多维度的,它将继续朝着更智能、更高效、更普适的方向发展。
- 更智能的片段库设计: 基于AI和生成模型,设计出能够更精准地覆盖化学空间、且具有更优物理化学性质的“下一代”片段库。
- “端到端”的AI驱动药物发现: 从靶点识别到先导物优化,甚至到临床前阶段,AI将承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实现全流程的智能化和自动化。这将极大地缩短药物发现周期。
- 多模态生物物理筛选的整合: 将Cryo-EM、DEL、MST、SAXS等多种生物物理技术有机整合,互为补充,在不同阶段提供所需的信息,从而更全面地理解片段-靶点相互作用。
- 应对“不可药”靶点: 随着PROTACs、分子胶水、RNA靶向药物等新模式的兴起,FBDD将继续演化,为这些新兴药物类型提供基础片段和设计策略,从而攻克更多被视为“不可药”的疾病靶点。
- 个性化医疗与精准药物: FBDD结合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大数据,有望为不同患者定制更精准的药物分子,实现真正的个性化医疗。
结论
基于片段的药物发现,从其诞生之初的巧妙构想,到如今与计算科学、人工智能、以及前沿实验技术深度融合的全新范式,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它以一种更加理性、高效和结构引导的方式,重塑了传统药物研发的图景。
我们从FBDD的核心概念、其相较于传统方法的独特优势入手,了解了“小”即是“大”的哲学智慧。随后,我们深入探讨了传统FBDD所面临的挑战,正是这些挑战激发了科学家们不断创新的动力。
进入“新策略”的时代,我们看到了计算化学的非凡力量,从分子对接的初步筛选,到分子动力学的动态洞察,再到QM/MM的原子级精确计算,它们在虚拟世界中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预测和分析能力。而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介入,特别是生成模型与预测模型,更是将FBDD推向了“智能设计”的全新高度,让我们能够从海量数据中学习并创造出具备所需性质的全新分子。
同时,我们也见证了实验技术的持续革新。高灵敏度的生物物理筛选方法拓宽了FBDD的应用范围;冷冻电镜的突破性进展,使得原本难以捉摸的膜蛋白和大型复合物结构清晰可见;DNA编码化合物库的加入,将片段筛选的通量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而FBDD在共价抑制剂和PROTACs等新兴药物类型发现中的应用,更是展现了其策略的普适性和强大适应性。
最后,我们展望了计算与实验的深度融合所构建的“DMTA闭环”,以及表型FBDD如何帮助我们探索未知的作用机制。这些整合性策略,配合自动化、大数据和AI驱动的转化路径优化,共同指向一个更加高效、智能且更具成功率的药物研发未来。
毫无疑问,FBDD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它更是一种思维模式,一种以原子和分子为基石,通过理性设计、智能预测和精妙实验,去探索广阔化学空间,最终铸就生命健康的全新范式。作为技术爱好者,我们有幸见证并参与到这场分子层面的伟大变革中。未来,我将继续与大家一同探索更多前沿科技,因为,科学的边界,永无止境。